文化之光——藝壇奇葩3(1 / 3)

文化之光——藝壇奇葩3

璀璨絢麗的蘆笙舞

貴州是我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被稱為“苗疆腹地”。

苗族人特別愛跳舞,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舞蹈:祭祀祖先、節日慶典要跳舞,戀愛求偶、婚姻嫁娶要跳舞,迎送親友、聚會飲宴要跳舞。甚至喪儀,德高望重的長者去世,苗族的悼念也是用舞蹈的形式來為他送行。

可以說,舞蹈已經成為苗族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集體行為,成為他們表達內心訴求的形象語言。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舞蹈。苗族諺語說道:

跳舞要跳蘆笙舞,人越多越歡樂,跳得黃灰起三丈,傷風咳嗽治得著。蘆笙響,腳板癢。

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

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

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

在貴州苗族蘆笙舞中,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是最有特色的。

錦雞舞是發源於丹寨排調鎮境內。苗族錦雞舞源遠流長。

傳說“嘎鬧”支係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上行來到丹寨。在遷徙的曆史進程中,美麗的錦雞幫助苗族先祖找到了最後定居的地方。

在丹寨縣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饑度日。錦雞幫助又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幫助他們度過饑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

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裏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鬥角,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錦雞。

民間錦雞舞多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等4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吹奏樂器,吹奏出低、中、高、特高等多音混合曲,其節奏有序、歡快、流暢,音質委婉悠揚,似若高山流水之聲,奔放自然。

民間錦雞舞的蘆笙曲調豐富,有樂曲100多首,演奏起來輕快流暢,優美動聽。

跳舞時,男性青年吹奏蘆笙於前領舞,女性排成一字長蛇隊跟在後麵,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隨蘆笙曲調和舞步的變化而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有時或前或後、或左或右移動,有時或進或退漫舞。

舞蹈動作有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腿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

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

每跳一步,舞者雙膝同時自然向前顫動,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雙手於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漫舞。

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溫和嫻靜的性格,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凸顯著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感追求,是民間舞蹈中一枝爛漫的山花。

鼓龍鼓虎——長衫龍,苗語音為“打容打阻——阿冗”,是貴州苗嶺山麓小花苗聚居區貴定縣新埔鄉穀撒村所獨有的一種苗族蘆笙舞蹈。

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為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舞者身著黑色大襟長衫、頭插兩根野雞翎、頭頂龍麵牛角圖騰、口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蘆笙,自吹自跳,隨著流暢的蘆笙旋律,舞著“龍鬥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

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的舞蹈風格和諧迤麗、剛柔兼蓄、韻味古樸、感情真摯;舞姿矯若遊龍、扇若驚鴻、上下穩活、剛健柔韌,人的擬龍化、龍的形象、龍的動態,體現一種深沉古樸的韻味。

該舞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奏鮮明,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一體,和諧流暢,瀟灑大方,表現為苗族蘆笙舞的獨特風格。

舞蹈分為三節,第一節表示群龍出現;第二節表示龍騰虎躍;第三節表示群龍搶寶。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

傳說遠古時期,苗族祖先在大遷徙途中來到黑洋大箐。遷徙中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為了給父老們開辟一條通道,就用自己矯健的身軀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讓父老們勝利通過,到達黑洋大箐安家落戶。

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

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或紅線花帽,身著繡花白褂,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

時而“對腳掌”、“扣肩倒立”,時而“跪步”、“點將”,“刀叢滾身”,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

此外,黔東南地區盛行的“討花帶”和黔中地區盛行的“牽羊”也頗有代表性。

“討花帶”是小夥子邊舞邊吹著蘆笙曲《討花帶子》向自己愛慕的姑娘求愛。在這種場合,姑娘若與小夥子情投意合,就會把自己精心編織的花帶,含情脈脈地拴在小夥子的蘆笙上。

“牽羊”是男青年在前麵邊吹邊跳,尾隨而舞的姑娘若愛上了某個小夥子,就把自己親手編織的美麗花帶作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後牽著花帶的一端,跟在小夥子身後踏節而舞。

技藝出眾的蘆笙舞好手,有時竟會同時牽著幾個姑娘舞著走。

[旁注]

盤古 是我國古代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巨人神。在三國時期吳國徐整著《三五曆紀》、《五運曆年紀》及《古小說鉤沉》輯的《玄中記》等描述了盤古開天辟地的經過。而南朝蕭梁任昉所著的《述異記》中則描述盤古死後身體化為天地萬物。

跳月 苗、彝等族人的一種民族婚姻禮俗。於每年初春或暮春時月明之夜,尤其是中秋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野外,盡情歌舞,叫做“跳月”。相愛者通過各種活動,即可結為夫妻。

長衫 又稱“長褂”,起源於滿族人的旗服,清代後漢族人也以此為常服。仿馬褂而於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征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於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於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隻有出家僧眾可穿。

蓮 即“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屬睡蓮目。我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曆來為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閱讀鏈接]

在一次農事活動中,一苗族老祖公聽到秧雞叫聲,估摸有水源,逐循聲探尋,發現有一天然龍形水井穴,他們認為是龍神相助指路,便遷寨開荒於此,建成了穀撒寨。

為感謝龍神的恩賜,老祖公定下寨規:每年陽曆二月初一,封寨殺牛祭龍神,他們把自己模擬打扮成“龍”,學著龍的模樣跳起舞來祈求龍福佑。

人們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神靈便教會他們製作蘆笙,並傳授了龍舞與蘆笙舞相結合的長衫龍蘆笙舞,舞蹈從此就在苗族同胞中流傳開來。

氣勢磅礴的苗族鼓舞

數千年來,鼓成為苗族人生活、勞動、迎賓、喜慶、祭祀乃至戰爭中離不開的物件。

相傳,遠古的時候,多頭魔怪危害苗鄉,糟蹋婦女,吞食孩子,無惡不作。

勇敢的苗族後生亞雄率同寨的夥伴們跳下天坑,經過七天七夜的血戰,終於殺死了凶殘的多頭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攜幼圍著熊熊的篝火狂歡,慶賀勝利。

亞雄等勇士剝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麵大鼓使勁敲打。這便是苗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