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價差投資者獲取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這是自股份公司製度問世以來一向如此的獲利方式。如前所述,這種股票投機買賣盈利方式是資本隻顧自身保本獲利,而將一切金融風險、利益矛盾轉嫁給全社會的自私自利表現。既然這種獲利方式自股份製產生之初就已存在,我們也沒有必要對其做進一步的道德評判。因此,就股票價差投資活動,即股票價差投機活動而言,“投機獲利”本身,隻是“乘機”“尋機”,選擇一個“時機”買入再賣出股票獲利而已。
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這樣一種盈利,來自進入股票交易市場從事股票資產投資活動的交易資金本身,隻是股票買賣者們自己拿出來的貨幣資金,隻是股票買賣者們本身的貨幣財富。因此,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的實質就是對社會公眾已經領取的工資收入等各種現有的貨幣財富進行一次自發的再分配、再分割、再爭奪。如此看來,這種股票投資收益對全社會的生產發展、商業繁榮、財富創造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卻必然是股票交易市場的常態。
“股票交易是零和遊戲”的說法,對股票價差投資活動來說是基本正確的,而對股票價值投資活動來說是完全錯誤的,因而總的來說是片麵的觀點。
毋庸諱言,對股票價差投資活動來說,股票交易就是一種零和博弈,或零和遊戲。但是,對真正的股票價值投資者來說,其所獲得的股息紅利收益來自上市公司所生產的利潤,來自全社會每年勞動生產所新創造的財富價值;這種新創造的年價值財富,無論是對各個社會成員來說,還是對生產中的各種要素來說,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財富價值增加”,絕非零和博弈,或零和遊戲中的一增一減,或一輸一贏。
股票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
股票發行市場,即股票一級市場的總的特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股份公司轉變性質。
在股票發行即一級市場上,股份有限公司經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以公開募集社會資金,股票經批準上市流通交易以後,就成為上市公司,即從一個特定資本成分的公司轉變為一個特定資本成分與社會資本融合的社會性公司。
股票交易市場,即股票二級市場的總的特征是:貨幣帶來更多貨幣。
股票交易即二級市場,是認購首發股票的股票投資者,以及新進入股票交易市場的股票投資者們從事金融資產投資活動的場所,具體來說就是轉讓、買賣、交易已發行上市流通股票。同時,持有上市公司發行前原始股票的大股東(董事、監事、高管),過了股票上市流通交易的解禁期後,就可以出售所持有的發行前原始股票。
上市公司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從社會公眾那裏獲得直接融資資金,就必須每年數次向社會公開發布經審計的財務報告,並應當每年向全體股東派發股息和紅利,同時,應當心甘情願地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總之,上市公司是一個社會資本所有性質的公司,而不是一個特定資本所有者的公司,雖然法律保證控股股東對公司的控股地位,但法律同樣要求控股股東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能像以前一樣,在公司裏麵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更不能對社會公眾股東隱瞞公司的經營決策和經營結果。
社會募集資金。
社會公眾的貨幣資金,一旦被用於購買首發股票、增發股票、配售股票,包括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等,就成為股票發行人所有的募集資金。在圖一中,我們看到,募集資金被一分為三,分別流向三個方向:
第一是作為費用支出而流向了股票發行中介服務機構。
第二是轉化為股份資本,即成為上市公司的現實資本。
第三是轉為公司的資本公積金。
現在我們知道,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所募集到的貨幣資金並非全部轉化為股份資本,至少不是一次性地轉化為股份資本,其中的一部分可能通過轉增股本方式被分批地轉化為股份資本。
我們已經看到,募集資金的一部分變成了股票發行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費用,也就是說,變成了為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公司的營業收入,進而成為它們的經營利潤。一家公司提供了服務,也就是提供了勞務,理應收取費用。問題在於,應當向誰收取費用。在這裏,股票發行中介服務機構是由股票發行人聘請的,是向股票發行人即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服務的,那就應當向股票發行人索要這筆服務費,為什麼要讓與這些服務公司毫不相關的社會公眾股票購買者來支付這筆費用呢?而且還是用購買股票的募集資金來支付這些費用?
我們同時看到,募集資金的另外一部分轉變成為上市公司的資本公積金。這對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者而言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上市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後的幾年之內,一般會逐步地將資本公積金轉變為股本,每個股東都會按比例獲得免費的股票。根據股票的“除權”規則,每一股股票的“成本”降低了,那麼它的市場價格可能就相對地更有競爭力了。但是,由募集資金轉化而來的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對社會公眾股東而言,隻是其原認購新股資金的部分返還;而對擁有發行前原始股票的包括控股股東以內的大股東而言,才是真正的免費獎勵,並且是其今後在股票交易市場上“減持”發行前原始股票及其衍生股票而一舉獲取億萬貨幣財富的原因。
為了更清晰地看懂股份製的製度設計原理和股票市場機製的作用,我們要舉例說明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運行規律。
我們現在假定:A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向社會公眾發行占股份有限公司總股本25%的新股。現在,A公司的總股本是1億股,其中,作為發起人的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董事、監事、高管)總共擁有0。75億股發行前原始股票,每股股票內含有的實際貨幣金額為人民幣1。00元;向社會公眾首次公開發行股票0。25億股轉為股份資本,股票發行價格為人民幣10。00元。
募集資金總共2。5億元,扣除支付給股票發行服務機構的發行費用大約10%,即大約0。25億元;社會公眾認購首發股票0。25億股,即0。25億元;轉入資本公積金2億元。
我們假定,A公司在上市以後實施“轉增股份”分配方案,即將“資本公積金”中的2億元金額,以每一股份人民幣1。00元的金額,轉而增加總股本的金額和總股本的股份數額。
假定,A公司第一次轉增股份方案是“10轉增10”,第二轉增股份方案是“10轉增5”;或者A公司一次性地實施轉增股份方案“10轉增20”。兩種方式沒有區別,反正都將首發股票以後轉入資本公積金的2億元募集資金,以轉增股份的方式,全部“轉贈”給了上市公司的股東。
經過轉增股份,現在A公司的總股本已經增加到3億股,股本結構是: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總共擁有2。25億股股票;社會公眾股東總共擁有0。75億股。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可以獲得資本公積金轉增股份數量的75%,而社會公眾股東隻能獲得25%。
最終,在我們以上這樣一個中國上市公司首發股票的典型舉例中,社會募集資金總額2。5億元的分配是:
第一,保薦機構、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等股票發行服務公司以發行服務費用的名義,拿走了募集資金總額大約10%,即大約0。25億元。
第二,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以轉增股本的名義,獲得了1。5億股股票,折合人民幣1。5億元,占募集資金總額大約60%,即大約1。5億元。
第三,全體社會公眾股東認購新股0。25億股,再以轉增股本的名義,獲得了0。5億股股票,折合人民幣0。75億元,占募集資金總額大約30%,即大約0。75億元。
當然,如果僅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社會募集資金實際上是一分為二的:10%歸屬股票發行服務公司;90%歸屬上市公司本身。
我們看到,股份製度下,被上市公司稱為直接融資的社會募集資金,大致上總是按照這樣的比例來分割的。全體社會公眾股東拿出了100%的社會募集資金,自己享有了其中的30%,支付給了不是他聘請的股票發行服務公司10%,而將60%的份額無償地貢獻給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董事、監事、高管)。
股票首次發行的社會募集資金就這樣被分享了,但是,我們看到,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和全體社會公眾股東,分享到的隻是以人民幣金額表示的一定比例數量的股份或股票,即股份資本。
在股票發行即一級市場上,社會募集資金被“修煉”成股份資本,這些原先隻是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擁有的0。75億股股份,經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增加到1億股;經資本公積金轉增股份方式,擴張到3億股。現在,這3億股股份資本即股票,已經來到了股票交易即二級市場上,它們張開了血盆大口,將無情地吞噬社會公眾股票投資者們源源不斷地貢獻出來的股票交易資金。這種非生產性的股票交易資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將會被分期分批地“貢獻”給包括控股股東在內的大股東,以及在股票交易市場上神通廣大的股票大投機者們。
生產經營。
股份公司的出現,股份製度的建立,以及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交易市場這種股票市場機製的運行,等等,都是為了集中全社會零散的貨幣,使之轉化為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生產和商業經營活動。生產建設規模空前宏大,生產社會化進程迅速發展,早期以私人資本為主的純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的形勢。股份公司這種社會經濟組織形式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所要求的生產建設規模、生產社會化進程的曆史需要,適應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股份製的本質是私人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融合,並日益向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方向發展。它的內涵,基本內容是產業生產和商業經營;它的外延,存在方式是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場;它的方式,手段工具是通過股票市場機製向全社會公眾直接融資,募集社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