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的發起與轉換
一、動機的含義和種類
(一)動機的含義
動機指激勵人們實施某種行動的主觀原因,使人發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內部動力,通常以願望、興趣、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
所謂寫作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作者進行寫作的內部動力,是引起和維持寫作行為並將寫作活動導向某一目標的願望或意念,是促使寫作者拿起筆付諸寫作行動的願望和心靈力量。其具體表現為引發並維持人們寫作行為的願望與意誌,以及目的、意向、興趣、愛好、欲望、信念、習慣、熱情等。
(二)動機的種類
⒈根據動機的性質可分成社會動機和個人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於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動機;個人動機是指為滿足個人的某種需要而產生的動機。
⒉個人動機又可根據動機產生的來源分為被動性動機和主動性動機。
(1)主動性動機是指作者在接受客觀信息刺激時,自動產生的某種寫作欲望,是指由主體的興趣、好奇而產生的動機。人生活在社會實踐中,總是不斷地從外界接受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對人大腦的刺激,有強有弱。當刺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激起寫作的欲望。有些作家正是由於貧困艱難的生活對作家的壓力,使得他們“不能不寫”。
(2)被動性動機指的是作者本人沒有寫作的願望,但客觀形勢要求他動筆,不是情動於衷的產物。例如秘書、記者和學生的寫作動機,大都是這種被動性動機。
⒊根據動機的作用的久暫可分為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近景動機是以近期目標為基礎的動機。遠景動機是以遠期目標為基礎的動機。寫作中,這兩種動機都起作用。近期動機是滿足遠期動機的基礎,遠期動機是實現近期動機的指導。
⒋根據動機的目標指向,可以分為:
(1)交往性動機: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動機,其寫作目的在於交流信息,把文章作為跟他人進行交往的工具。
(2)價值性動機:其寫作目的在於實現自我價值,把文章作為體現某種價值的載體。
二、寫作動機的作用
人的任何行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與動機相關。寫作作為人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必然與動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具體來講,動機在寫作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一)動機是寫作的動力之一
一般而言,寫作總是有一定目的,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而動機是需要的動態體現,所以說任何寫作總是帶有動機的。正是在某種或幾種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才拿起筆,進行寫作。
例如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我早就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對犧牲者的深切懷念和對反動當局的痛恨促使作者寫了這篇文章。
(二)動機對寫作具有指向和調節作用
動機一旦產生,就對人的行為和思想起牽引作用。有什麼樣的動機,就有什麼樣的作為,就有什麼樣的為達到動機的努力。某一具體的寫作活動,在動機確定以後,就必然無條件地接收它的約束和引導。
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實現業已確定的動機,達到預定的目的。比如:我們要寫一篇議論文,就必須盡可能地調動起在議論文方麵的能力,努力寫出合乎其文體要求的文章。
動機的性質不同對寫作活動的指向和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作者的動機受其價值觀製約,崇高的價值觀念使其動機表現出激勵和推動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庸俗的價值觀念則使其動機導致文風不正以及追求虛榮和名利等。
(三)動機對寫作具有維持、強化作用
動機產生後,就對行為起著相對持久的作用,直到該行為結束,除非主體半途修改的動機。動機強度對寫作活動的喚起、維持、強化和調節作用影響很大。在寫作過程中,動機總是非常頑強地控製著我們按既定目標前進。
三、寫作動機的產生與發起
(一)生活、知識的積累
寫作動機是客觀事物、社會生活在作者心理上產生的反映和影響,即作者在客觀事物、社會生活的觸發和刺激下啟動構思,這是啟動構思的物質基礎和必然性。
1933年夏,沈從文偕夫人遊嶗山,在一條名叫“九水”的溪水邊,看到對岸有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燒了一堆紙錢,後又從溪裏拎起一桶水向來時的方向走去。看著她孤單憐弱的身影,沈從文不禁產生了《邊城》的寫作衝動,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對妻子說:“我準備依照她寫一個故事給你看!”沈從文從小生活在湘西,他從這位少女燒紙錢和提水的舉動中,一下子想到了家鄉的一種風俗:在湘西,家中長輩去世之後,小輩就要到就近的河裏或井裏取些水來,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為死者洗去塵世的汙垢,祝願他幹幹淨淨進入西天淨土。另外,沈從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孫老小二人,淒慘無援。再者,作者從湘西走出,曆經艱難奮鬥有成,他需要借助一個故事唱一曲真誠善良的頌歌。這一切,最後都融入到小說《邊城》當中。
(二)生命意誌的需求
李贄說:凡為文者“其胸中有如許無壯可怪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頭又時時有許多欲語而莫可所以告語之處,蓄極積久,勢不能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歎,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1
(三)情感情緒的積累
《詩大序》說詩“發乎情,至乎禮。”這就是說,當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動,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這時大腦記憶的表象便頓時浮上心頭,形成一種極其敏銳、活躍的創作心境,推動著作家進入創作過程,對作品加以構思和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感情的火種使作者張開想象的翅膀,迸發靈感,使創作達到最佳狀態。因此,作者的情緒和情感積累是產生寫作動機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愛憎、好惡等情感評判,那麼外界的刺激就不會在他的內心產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寫作欲望的出現。
郭沫若說他在寫《鳳凰涅磐》這首詩的時候,伏在枕上,全身作冷,連牙關都在打戰,就那樣把詩寫出來了。為什麼會有如此橫空而來的詩興呢?這與作者平時的情感積累是有關係的。五四以前,郭沫若由於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失望,也由於來自婚姻的困擾,心中有著許多“民族的鬱積”和“個人的鬱積”。
(四)客觀事物的觸發
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積累,隻是為動機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條件隻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會突然找到噴發的突破口。
作家王汶石曾說,作家在生活閱曆中,積累了大大小小數也數不清的人和事,經曆和積累了各種情感,產生和積累了豐富生活思想,…它們像石油貯存在倉庫裏一樣保存在作家的記憶裏和感情裏,直到某一天,往往由於某一個偶然的機遇,忽然得到啟發,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石油庫裏,一切需要的生活記憶都燃燒起來,一切細節都照亮,忽然發亮,互不相關的事物,在一條紅線上聯係了起來,分散在各處的生活細節,向一個焦點上凝結,在聯係和凝聚過程中,有的上前來,有的退後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現,而且互相調換位置,有的從開頭跑到末尾,有的從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學作品就這樣形成了。
它喚醒了作者頭腦中某一方麵的情感思想材料,使它們在某一瞬間,圍繞某一點,全都活過來——這時,作者籠統的想寫的欲望,終於找到著力點,寫作衝動也自然形成了。客觀外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啟動構思的契機,就在於它們與主體內在世界的呼應,看似偶然的觸發,在創造主體心靈中卻有著積蓄已久、不得不發的必然性。
四、培養正確的寫作動機
(一)參加社會實踐,激發寫作動機
既然寫作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象對待生活一樣真誠地對待寫作。將寫作看成一種切己的需要,把這種切己的需要變成寫作的動機。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隻要在實際生活中深深感到有話要說,以至如骨鯁喉不吐不快,才會產生寫作的強烈欲望。
(二)個人動機與社會動機和諧一致
寫作總是在或大或小的範圍內,或輕或重地對社會產生影響。一個有道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作者,總是緊隨時代,貼近民眾,不懈地追求著真善美,總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推動作用。隻有這樣,作者才會被社會接納,受大眾信賴。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作者,就必須了解社會的需要,自覺地把社會的需要轉化成自己的需要。
(三)變被動動機為主動動機
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動機,是產生於主體的材料積累、情感積累、生活積累的基礎上的,是植根於主體的內在願望和要求的,是一種情感性的推動力。很顯然,作者僅僅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文章是很難寫好的。但是被動性動機可以轉化為主動性動機。充分認識外部指令的嚴肅性、重要性,激發自己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盡量激發自己對寫作內容的興趣;將客觀要求與主觀願望很好地統一起來。隻有轉化為主動性動機,才能引導作者主旨的確立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