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古老曆史1
兩淮地區一般來講包括河南、山東的南部,江蘇、湖北的北部,還有安徽省的中部。其實也就大致相當於淮河流域。兩淮是古代夷族的居住地,所以兩淮文化與淮河文化和夷族文化,在曆史上就是共存共榮的。
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已經發現的遠古時代的文化遺址,就達100多處。如位於沂河上遊的沂源1號遺址,位於淮河中遊的江蘇省盱眙縣下草灣遺址,位於淮河下遊的蘇北連雲港桃花澗遺址,以及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
古老淮河孕育原始人類
在遠古時期,我國從西向東有3條江河,北方的一條水是黃色的,人們稱為“黃河”;南方的一條水係很長,而且水流的很快,人們就叫它為“長江”;中間的一條按照方位人們叫它“中河”。由於中河富饒秀美、氣候宜人,引得古人紛紛來此集居。
隨著時光的推移,人們開始覺得中河名隻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於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就依據古淮河比長江、黃河都短,而且淮水美麗就像隹鳥的短尾,用象形字“水”與“隹”合並,創造了“淮”字,並將中河這個名字改為“淮河”。
關於淮河的名字,還有一個傳說。
3000年前,有一條河流在蘆葦與野草中靜靜地流淌,有一種短尾鳥一群群地棲息在河邊,停止了白日的聒噪。偶爾有野獸的叫聲,那是從山上如蓋的森林中傳來的。
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使山、水、鳥、獸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平衡與平靜。人們稱這種鳥叫“淮鳥”。而那條奔流不息的河因為生存著大量淮鳥,所以得名為“淮水”。
淮河是我國一條古老而又獨具地域特色的河流,是蘇、魯、豫、皖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悲壯的曆史沉積將我們帶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間。
早在舊石器時代,淮河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已經發現的遠古時代的文化遺址,就達100多處。如位於沂河上遊的沂源1號遺址,位於淮河中遊的江蘇省盱眙縣下草灣遺址。
山東省沂源縣曆史悠久、古老神奇,早在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期的“沂源猿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是山東人的遠祖。
沂源猿人化石發現於沂源縣土門鎮九會村東北1000米處,騎子鞍山東山根、下崖洞南60米處,為猿人頭蓋骨化石兩塊,眉骨兩塊,牙齒8顆、肱骨、股骨、肋骨各一段及伴生動物骨骼化石10餘種。
經鑒定,這些化石確係舊石器時代的猿人遺骸,並且屬於兩個猿人以上的個體出土的古人類化石點,與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處於同一時代。
江蘇“下草灣人”也稱“下草灣新人”。是在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東南8000米處發現的一段骨頭化石,為更新世晚期人類的化石,距今四五萬年。
“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的發現,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證明下草灣是江蘇人類乃至我國人類老祖宗的發源地之一。
曆史上泗洪縣當地水患一直不斷,傳說古時候,由於一個下草灣的年輕後生路過洪澤湖,與湖中王母娘娘相遇。王母娘娘很愛他才學出眾,長得英俊,便向他求婚,但他執意不從。王母娘娘一氣之下,便借來東海水淹了泗洪。
泗洪縣雙溝鎮早在宋時形成集市,因麵臨淮河得名順河集,又名“水集”,後因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流水大溝而得名“雙溝”。
《泗州誌》記載:“清康熙年間即有雙溝鎮之稱”。1689年稱“雙溝鎮”。1736年至1795年以鎮扼淮、湖,“分泗州同知駐雙溝”。
下草灣位於泗洪縣雙溝鎮東南,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河湖間的崗嶺地帶。由於濱湖灣,而且有廣泛的水草資源,故稱“下草灣”。
曆史上因洪水泛濫,雙溝小鎮東西兩側被洪水衝刷成兩道大溝,明代人稱“雙溪鎮”。因溪即溝,泗州州守王如玖改雙溪鎮為“雙溝鎮”。
含有古脊椎動物動物化石的下草灣土層的地質結構為湖相沉積區,其岩性特征為灰綠色於紫紅、褐色泥漿,並普遍含有高嶺土礦物,因此,下草灣地層被稱為“下草灣高嶺土地層”,這一地層是地質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層。
淮洪新河東岸有一端人類化石,經鑒定為右側股骨化石,化石長15厘米,為股骨的上半段,小轉子基部以上已經完全缺損。從形態上看,有股骨結存在。骨表麵布滿長尾纖孔,確定為人類的股骨。
從其石化的程度計算,以及從海綿骨質的空隙中填土來判斷,確定為相當早人類化石。
經測定,這段股骨含氟量為0.3%,而新石器時代和現代人股骨的含量為0.15%,下草灣係土層中發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為2.28%,說明這段骨化石的年代較現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這段股骨側麵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於現代人股骨的向前彎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而與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遠比北京猿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