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之魂——徽州拾英3(1 / 3)

守護之魂——徽州拾英3

氣韻流暢的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興起於明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徽州人何震、蘇宣、朱簡、汪關等篆刻名家聲名鵲起,世人稱“徽派”。

在他們的影響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輩出,先後湧現出李流芳、汪濤、胡文淳、羅王常、汪鎬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優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個高潮期。

清代早中期,歙縣程邃、巴慰祖、胡長庚、汪肇隆等人繼承何、蘇、朱、汪等印家的長處而又變革創新,專學秦漢,變化多姿,用力簡澀,自成一體,人稱“歙四子”。

與歙四子同期的黃呂、黃宗緝、汪士慎、程瑤田、汪啟淑、唐燠、程奐輪、程芝華、汪紹增、汪文適、陳思聖等徽州印人各呈風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個高潮期。

至清朝晚期,以黟縣黃子陵為代表的徽派篆刻家再一次掀起了高潮,人稱“黟山派”。黃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學修養,棄幾百年來印家以切刀法畢仿爛銅印追求古拙殘破美的傳統習慣,自立新意,影響了後來的齊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個高潮。

徽州篆刻家“崇古”思維,從何震直至黃賓虹,都是如此。他們從借鑒前輩印風入手,師從而不守舊,崇古而不泥古。

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層麵,吸取古代印章的營養,形成個人印風麵貌多樣的格局,成為徽派篆刻藝術特征。

何震,休寧縣人,他一生以刻印為生,刀法嫻熟,但對字法不熟,他為了提高自己在文字上的學養功夫,前往蘇州文彭處積極學習有關六書方麵的知識,刻苦臨摹石鼓文、鍾鼎文字。

他用筆運刀,筆有尖齊圓健,刀宜堅利平鋒。執刀有力,運刀迅速,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實現了刀法與書法的—致,內容與風格的統一。

又創單刀邊款,頓挫跌宕,欹斜錯落,蘊意深邃,具有氣勢磅礴,淋漓雄渾的獨特風格。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現個性。

何震的刻工再現秦漢印章的鑿、鑄、鏤、琢之美,氣韻流暢,成為明末印壇上的領軍人物。

蘇宣字爾宣、嘯民、朗公,歙縣人。曾縱覽秦漢印章,眼界大開,由此領悟到篆刻創作要有變化,於是將《石鼓》、《季劄》等碑刻上的韻趣用於篆刻,文字之間故作剝蝕的痕跡,很有金石味。

蘇宣刀法老辣,書味盎然。印文用古篆,每一筆畫的首尾兩端都呈尖狀,筆勢飛動,印文結構重視變化。勁力所到之處石花斑駁,古趣盎然。

朱簡,字修能,號畸臣,休寧人。以草篆入印,注重筆意刀韻,使筆畫線條之間具有一種呼應連貫自然和暢之意,從而突出筆畫造型感。

他還開創了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線條的鍥刻分解為短刀連綴,從而使筆畫線條產生一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具有澀滯蒼莽的金石效果,切刀的痕跡明顯,刀刀表現著筆意。

橫畫都順著筆勢,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直畫有的帶著斜勢,起筆、收筆都較凝重,撇捺筆勢分明。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

朱簡還具有很深的印學理論造詣,著有《印章要論》、《印品》,在闡述印章的古今流變之餘,同時考證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間的關係,還對當時各家印作進行批評,頗有卓見。

汪關,字尹子、呆叔,歙縣人。他與何震齊名,他一變何震之法,直追秦漢鑄印,以衝刀法開創一種與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麵目。

明代末期篆刻家分為“猛利”和“和平”兩派,何震為“猛利”派代表人物,汪關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謂名重一時。汪關的印文的筆畫以直線為主旋律,方折勁挺,清爽悅目。

布局取漢印勻稱平實之法,有些結構簡單的字屈疊筆畫示繁勢,以填塞白地,有些結構複雜的字簡減筆畫求簡勢,字裏行間的組合,緊實嚴整形成了一個莊嚴的整體。

程邃,字穆情,歙縣人。精於金石考證之學,又擅長銅玉器的鑒別。篆刻白文印多取法渾樸一類的漢鑄印,參以己見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圓,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蒼渾凝重。

朱文印則多以鍾鼎款識之大篆參合小篆入印,並作較粗筆畫的印文,追求蒼渾古樸、凝重的風格,富有筆意。

“徐旭齡印”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漢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麵極盡匠心。印文用筆圓潤渾穆,轉折處不露棱角,以直線為主,略參弧筆,將動與靜有機地結合,莊重中蘊含了靈巧。

巴慰祖字雋堂、晉唐,號子籍、子安、蓮舫,歙縣人。家境富裕,雅愛收藏古玩和書畫、印章,珍品頗多。治印初學程邃,後來變更風格,改宗漢代古印,構思奇巧、章法綿密、字體工秀,得漢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麵目。

黃土陵字牧甫,別號黟山人,清代黟縣人。

他的篆刻不敲邊,不擊角,不加修飾,專以薄刃衝刀去追求漢印光潔妍美的本來麵目,表現完整如新的漢印所具有的鋒銳挺勁的精神,從而形成他那種幹正中見流動,挺勁中寓秀雅的刻印風格。他的刻印章法極講究疏密、穿插、變化,不少印作都顯得匠心獨運,意趣橫溢。

他還擴大了篆刻取資的範圍,不論彝鼎、權量、詔版、泉幣、鏡銘、古陶、磚瓦、石刻都能熔鑄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帶有鼎彝、鏡銘等文字的風味,看似平常而變化無窮,能於徽派篆刻衰竭之時獨樹一幟,卓然成家。

他的邊款也獨具一格,以單刀擬六朝碑刻楷書,邊款文辭雋永、翰墨味很濃。

所作朱文印“黃紹憲”用的是金文,整個印右疏左密,“憲”字頭部粘到“紹”字上去,使其錯綜複雜化,眾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或半圓圈互為呼應,形成一個生動的印麵,分散而又緊密。

黃士陵一生治印萬餘方、留有書畫千餘幅,是清代後期書、畫、篆刻大師。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衝刀重現秦漢璽印麵目,獨具峻峭古麗風采,被列為“晚清印壇四大家”。

黃士陵為了增加自己的學養,到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去讀書,專心致力於金石學的學習與研究,因此能夠見到當時舊藏與新出土的金石文物拓片,眼界大大提高,視野更為開闊,印藝也相應得到新的滋養。

黃士陵創立的徽派篆刻——“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徑,對篆刻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影響了眾多名家。

徽州印人注重學養,既得力於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善於融會各種學問於篆刻之中,是造成徽派篆刻成就輝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徽州印刻家在突出個性的印學理念指導下,不斷地在篆刻領域推陳出新,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由於個性的差異,在共同的“崇古”思維、審美意趣、創作取向的基礎上,體現出來的個人風格也有所不同。

正是由於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確立了篆刻造型藝術地位。實現了由印章實用藝術向篆刻造型欣賞藝術的轉變。

[旁注]

金石學 金石學是我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的金石學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切刀法 篆刻中,運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後起。起刀時,刀杆與印麵約構成40度角,先將刀角似正鋒鍥入,而後使勁旋動腕力將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為止。按刀法起刀,先伏後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連續動作下,一個刀痕接一個痕地連綴而成筆畫之一緣。

六書 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漢子造字法和理論。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 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係統理論。有了六書係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係統為依據。

石鼓文 秦刻石文字,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10枚,高約兩尺,徑約3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10首,計718字。石鼓刻石文字多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