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文化之源
湖南洞庭區是土質鬆軟的澧陽衝積平原,具有發展規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條件,從舊石器晚期始,先民們陸續進入這個平原。
湖南氣候溫濕,其南部的江永一帶是原始野生稻產地。毗鄰江永的道縣玉蟾洞遺址發現超乎一萬年的陶器和三粒完整的稻穀,其中稍早的為野生稻,略晚的為栽培稻,還保留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征,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栽培稻標本。
八九千年前的澧縣彭頭山就有文字發明前的表意符號、表意繪畫和圖騰。8000年左右的澧縣八十當遺址,發現稻穀和大米20000多粒,是全世界史前稻作穀物發現最多的地方。
三湘四水孕育遠古始祖
冬季凜冽的西伯利亞寒潮滾滾南下,長驅直入湖南全境,達南嶺的腳下郴州永州一線,被阻於南嶺;夏季南方的陽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麵的蒸發,使三湘大地熱氣鬱積而不得散發,致使盛夏酷暑。
而春秋兩季,三湘大地時而受西北的冷鋒控製,時而受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故氣候多變,時晴時雨,驟冷驟熱。
湖南又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地方,自遠古時期開始就有了人類生存、生活的痕跡。
湖南“石門人”即在湖南省石門縣皂市鎮鳳堡嶺西山角的燕爾洞洞穴發現的人類股骨,這也是湖南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距今約2萬年,晚更新世的晚期。
石門人是湖南省唯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點,填補了湖南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
石門縣位於我國湖南省西北部。據《輿地紀勝》卷記載:
吳時武陵充縣鬆梁山,有石洞開,廣數十丈,其高似弩仰射不至,名曰天門。孫休以為佳祥,置天門郡於此……縣西二十五裏。岩石壁立如門,縣以此名。
相傳在很久以前,石門縣這裏是車走不通、人行不便的死崗,崗下有一大汀,水深莫測,濁浪滾滾,水害連年,成為無人涉足的天塹。多少年,多少代,人們盼望這裏能打通屏嶂成為坦途,變水害為水利。
有一年,當地有一位老石匠,帶領幾名鄉親到石門崗上劈山開路,想打開東西部的交通,把崗下泛濫的汀水堵起來。他們每天爬上高崗,下到汀邊,不停地揮錘舞鎬,劈山填土。
可是,大家幹了一天又一天,幹了一月又一月,石門關仍沒有劈開。原來,山下的汀裏藏著一條魚精,一隻鱉怪,它們施展妖術,使石門關白天劈開一塊,晚上,又長出來一塊。
一天,老石石匠劈山歸來時,發覺丟了一根鏨子,他沿著彎彎的山路回去尋找。鏨子找到了,他坐在山腳下喘口氣,忽然聽到一陣竊竊私語,一個鱉聲鱉氣地說:“劈吧,有我倆在這兒休想劈開。”
另一個尖啞的聲音:“你別吹牛,一旦這些人用煙火燒石門關,我們就玩完了。”
石匠聽後,一口氣跑回村裏,連夜找來鄉親們,決定火燒石門關。第二天一早,石匠領著鄉親們,扛著柴火,拿著舊衣服破襖褂上了石門崗,在山口點起了通天大火,火借風勢,越燃越旺,隻見山岡下的汀裏,濃煙滾滾,汀水沸騰,魚精和鱉怪被燒得嗷嗷直叫,逃跑了。
火熄煙滅、汀水變清,一泓碧波在山腳下蕩漾。石匠和鄉親們歡呼雀躍,勁頭倍增,立即投入了劈山開路的戰鬥。
冬去春來,石門崗被攔腰劈開,一條大路被開辟了出來。這裏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在石門燕爾洞一帶生息繁衍,被稱為“石門人”。
石門縣燕爾洞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原陽泉鄉鳳堡嶺西山角的渫水北岸,距縣城西北25千米,燕爾洞又稱牙齒洞,並不是很大很深的洞穴,幾乎隻相當於一個洞的洞口,再往裏就被堵住了,大小不過10平方米左右。
洞前中央被一塊斷裂的大石頭占住,可能是從上方垮下來的,上方岩壁二三十米高就到了山頂。地麵是一些碎石,裏麵有鵝卵石,石質是灰岩、砂岩、板岩和矽質岩,和洞穴所在的石灰岩不是同一種岩石。
一個洞在北側偏下部位,另一個洞在南側偏上部位,兩洞都處在鳳堡嶺西麵的陡壁上。在洞穴中還采集出土了獼猴、豪豬、竹鼠、虎、豹、獾、中國犀、華南巨畜、東方劍齒象等數十種動物化石。
從發現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並存的動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動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燒痕跡等推斷,該洞是人類活動的場所。
在化石堆積層中,還發現遠古人類使用過的打製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錘等石製品50餘件,以及燒骨和經人類加工的骨器。
特別重要的是,在該處發現了一段人類左股骨化石、下頜骨一件,以及完整牙齒3顆。為研究湖南古人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被命名為“石門人”。
“石門人”人類化石係一件股骨中部殘段,呈黃色,中等石化程度,股骨具有清晰的縱向溝紋特征,股骨脊粗壯,內外唇明顯,內唇褶曲痕深,外唇相對淺平,從股骨的特征看,與現代人接近,屬智人。
石門人遺址的文化遺物,主要有石製品和骨製品,石製品多保留有自然礫石麵,岩性為砂岩和石英岩。
石器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細小石器,全部為刮削器,主要以黑色燧石作為原料,石器製作方法均采用錘擊法,以單麵打擊為主,少第二步加工,骨製品有骨錐和骨器柄端。
陶器比較原始,器坯係用泥片粘貼而成,胎厚而不勻。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夾有炭屑,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器類不多,主要是深腹罐與缽,普遍裝飾粗亂的繩紋。胎泥所夾的炭屑中明顯有稻穀與稻殼的痕跡,是我國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穀。
燕爾洞遺址發展脈絡是最清晰、最完整的一個古人類洞穴遺址。燕爾洞洞穴是在左側的凹岸的石灰岩陡壁上發育的三層溶洞,相對高程13米,燕爾洞洞穴遺址由兩個洞穴組成。
一個洞穴,有文化層堆積的洞廳,洞廳裏黑暗無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頂崩塌角礫,徑兩三米,角礫的底部有豐富的動物化石膠結堆積。
在洞廳東側延伸方向有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文化堆積,地層共有7層,在第3層發現了人類文化遺物。洞穴堆積層次分明,動物化石豐富。
另一個洞穴在前一洞穴左側洞內堆積較厚,地層共有5層,在第三層存在有哺乳動物化石和打製石器、骨器。
根據燕爾洞兩個洞穴堆積的地層,一個洞穴應為晚更新世,距今約20000至10萬年;另一個洞穴略晚,已進入晚期“智人”階段,距今10000年至50000年。
燕爾洞的動物種類組合,反映了燕爾洞一帶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山地森林為主,間有河穀草地的自然景觀,由此可知,燕兒洞的舊石器人類生活在一個氣候溫暖、林木蔥鬱、水源充足的山間河穀,這是一個良好的人類棲息地。
石門人的生存時代可以從共生的動物化石群得到說明,可能為晚更新世的晚期。燕爾洞洞穴遺址發掘麵積雖小,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類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