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風韻——湖湘工藝3(1 / 3)

文化風韻——湖湘工藝3

清逸而淡泊的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是湖南瀏陽縣的獨特手工藝品,用生成於2億多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瀏陽菊花石雕技藝精湛,構思巧妙,被譽為“全球第一”。

此石像菊花一樣,花心有單心、雙心、三心和無心,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菊花。

菊花石為我國三大奇石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瀏陽、瀘溪一帶。其產生於2.7億年前,為二疊紀棲霞期碳酸岩中柱狀天青石和菱鍶礦等含鍶礦物圍繞某一結晶中心生長而成的結核並經漫長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宛如潔白無瑕的菊花,故又名“石菊花”。

瀘溪菊花石取之於瀘溪縣浦市鎮,當地遠古先民盤瓠和辛女居住地盤瓠峒中。在這裏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盤瓠和辛女的故事:

盤古開天十八峒,辛女撒下花數叢。

唯有盤瓠峒奇雅,菊花至今石中開。

據說有一年,當地民眾取石砌壩,無意中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石頭。它與眾石不同,色澤呈灰色或灰黑色,上麵顯現著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狀白色花紋,其花紋潔白晶瑩、奇趣天成。於是當地陽長厚開設“補天石”作坊,采用此石雕成硯池,磨出墨汁,久潤不幹,具“奇石質潤,色緊而聲清”,深受人們喜愛。

菊花石的發掘、雕刻成工藝品,大約始於清乾隆年間,但當時隻作宮廷貢品,後來才流傳民間。據記載:

清代內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硯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約七八寸不等。

1740年左右,永和鎮的書畫家歐錫藩和藝人程維達合作,用菊花石雕刻成硯台、筆洗、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具。譚嗣同曾題刻《菊花石秋影硯銘》,讚賞故鄉瀏陽的菊花石硯。

從此,瀏陽菊花石和菊花石雕,名噪一時。被曆代朝廷、官員、富商作為收藏、饋贈的佳品。

清末時期,開始發展浮雕,半浮雕、鏤穿和圓雕的茶具、酒杯、茶幾、桌麵、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簡到繁,如“梅蘭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采花、金雞采菊等作品,成為工藝美術珍品。

隨後,瀏陽菊花石雕工藝由僅有的浮雕和半浮雕,發展到後世的圓雕、鏤空雕、透雕;石雕作品由原來的平麵苗葉發創立體花卉,由山水花草發展到曆代人物、飛禽走獸。

由於菊花石天然長成,要雕琢成工藝品,必須依花紋部位和石塊形狀特點進行設計。花有的開在正麵,有的開在則麵,有的開得高,有的開得低,有的花多、花大,有的花小,石塊形狀亦各不同,有的形成正方,有的又為石板平麵。

一般來說,石塊體積較大,花多而朵大,花形活潑,裂紋不明顯,適宜做花山;著花一兩朵,部位較高,石塊長形立狀,則適宜做筆筒,花瓶等;著花位置較低,或在底部亦露出“竹葉點”,則適合作水池或帶水池之石山;平麵石塊,邊角露小朵花,則適宜做硯池;平麵石塊其花分布均勻,得體,可作座屏;小塊石料,有小朵活潑花紋,則更適於做印泥盒、小水池等小件產品。

將品種和形狀大體設計後,可先用毛筆墨線勾其上麵並繪上枝葉關係,何處需虛,何處需實,一一標明,形成設計初胚。

設計時需注意將生動美麗的花放置主要地位,同時,裂紋處不能做骨架或其他得力處,要盡量安排在枝葉接口處,或透空處,麵積越小越虛越好。

“牛眼珠”質地堅硬細致,但其花不美,大至無花,則可安排在得力而不顯眼地方,一般放置下部或背側。通過設計,要使側麵的、背麵的花點均能通過雕琢充分從正麵表現出來。

菊花石的製作要經過鏨、鑿、雕、刻、修、磨等工序。其工具主要有鏨子、鑿子和槌子三種。操作時,將石頭放置工作台上,並將石頭下麵安好活動木樁,一層層捶打。

首先要熟悉石頭性格。一塊石頭有時包含幾個個性,如不了解這點,就會產生種種原料的浪費。菊花石大致有老、嫩和“牛眼珠”之分,以老石頭最好,黑白分明,石質堅細,性格純正,能經受較多打磨而不易破損,且花朵大而活潑。

嫩石頭比老石頭脆,有時帶黃白色,地色比老石頭白,鏨打時用力要輕微;嫩石頭用指甲亦能剝落石層,不經鏨不受磨,其花以金錢花為多,牛眼珠經常和菊花石連在一塊,與菊花石之間有一條細的筋紋。

“牛眼珠”石質與菊花石無異。一般說來,石塊越大,其質越好,也有好花;石塊越薄其質越碎,有的石料中夾有裂紋,可用鏨子逐一敲打檢查,裂紋響聲不清脆,而成破鑼似的雜聲。

雕刻菊花石,即按花形先鏨好外層初胚,用鑿子修平後,用粗砂石水磨一次,將刀痕磨平,再修飾。細小地方特製三角鑿、圓鑿修挖,雕刻成後,再用紅砂石水磨一次,使表麵眼、點磨平,再用光滑之岫石細細水磨一遍,即成平滑如鏡麵之石麵。

在雕刻過程中,一般要按先外後內,先大後小,先上後下,先鏤空後通眼的方法進行。外形宜大不宜小,內眼宜小不宜大,質量要外薄內厚。

先打好粗坯,後精雕細刻,自始至終要以大局為重,圍繞重點,突出主題,小心下刀,層層深入,直到達成創作構思要求。

花石雕用的主要漆料是生漆,新鮮生漆質地尤佳。一般二道漆即可,第一道是關鍵,色要調正,塗勻,擦幹,無贓物,無皺皮,無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