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沉澱——文化底蘊3(2 / 3)

甕城 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或者在城門內側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我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

磚券 我國一種建築形製,又叫“磚璿”。按其形狀可分為平券、半周券、枕頭券和術梳背券等,除此而外,磚券還應用於門窗什樣錦中,產生了回光券、瓶券、多角券及其他異形券。

[閱讀鏈接]

南京明城牆的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致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隻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些村野之氣。

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其中有一種書體十分特殊,,一筆一畫不扭不顫,它不屬於上麵所說的幾種字體,而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所有的銘文,折射出的謹慎與虔誠,強烈而鮮明。

宏大的夫子廟建築群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始建於宋代,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原先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外,夫子廟還是我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是秦淮文化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的展現窗口。

夫子廟建築群具有清代建築風格和曲阜孔廟的特點,主要由孔廟、學宮和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占地廣闊,20000多平方米,廟的四周圍以黃牆,配以門坊、角亭。

整組建築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排列,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璧至衛山南北成一中軸線。建築群由大照壁、泮池、牌坊、奎星閣、聚星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構成。

宮殿正門采用大形體建於高台上;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布置孔門四科言偃等八先哲塑像、兩廡碑廊和中心廟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

夫子廟是在東晉時期學宮舊址擴建而成。古時孔廟屬於朝廷祀典內容之一。孔廟的特點是廟附於學,和國學、府學、縣學聯為一體。廟的位置或在學宮的前部,或偏於一側。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古時候的孔廟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設照壁、欞星門和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設以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

夫子廟的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1575年,全長110米,高達10米,赭紅色,莊嚴巍峨。照壁垣頂置小圓筒青瓦,鴟吻銜壁脊,四角小翹,是典型標準的明清時期大照壁。

明清兩代往往在廟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門外建照壁、牌坊等,作為整個建築組群的序幕,以作為遮蔽和裝飾之用,給人一種莊嚴雄偉之感。

泮池是孔廟的特有形製。岸北為石欄,石欄全是用整石雕琢而成,是1514年所建。石欄方形望柱櫛比,如玉紋裝飾,欄壁中間雕鏤成如玉形空花窗。

泮池成月牙形,所以也稱“月牙池”,其長寬皆約60米。它右連文德橋,左鄰文源橋,橋影落水,宛如兩道跨澗的飛虹。秦淮河水橫穿泮池間。

奎星閣是夫子廟古建築組群中著名的古跡之一,位於泮池東麵,又名“文星閣”,科舉時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很負聲望。

奎星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時期曾重修,後被毀,同治年間再度重建。

奎星閣內塑有一個鬼形的神像,一腳向後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鬥,象征“魁”字中的小鬥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鬥”。

科舉時代,據說魁星點鬥為文運興旺之兆,於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在閣內塑造了這麼個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們對這座“魁星”像畢恭畢敬,每當秋闈開考之前,朝拜者絡繹不絕。

欞星門由3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牆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3個篆字,造型樸實無華。

欞星門前臨水端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寬18米,坊頂置天樓,鬥拱翹簷,青瓦壓脊,坊柱丹紫,坊額青底金字“天下文樞”。牌坊巍峨壯美,始建於1586年,後被毀。

位於欞星門西邊的是聚星亭,聚星亭是一座八麵二層的古亭,重簷六角。欞星門東邊是思樂亭,後移走。

欞星門其後即孔廟的正門大成門。大成門是大成殿的守護大門。大成門坐落在長方形石灰岩置砌的台基上,前後各置有台階上下。門前後各有褐色四簷柱,兩麵黃山牆,雕琢著明式卷花圖案的朱紅梁枋交錯有致。

明清時期,大成門為5間,兩側為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為3門,門內陳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

大成門屋頂為重簷歇山頂式,圓筒瓦壓脊,鬥拱飛簷,四角嫩戧暈飛,屋頂滿布各種雕飾,顯得氣勢雄渾,華麗多姿。

大成門內左右分列著4通石碑,分別是刻於484年的《孔子問禮圖碑》;刻於1330年和1332年的《集慶孔子廟碑》、《封至聖夫人碑》以及《封四氏碑》。

原夫子廟的主殿大成殿為7間,高16米,闊28米,深21米。重簷歇山頂。殿內正中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牌位。

主殿前有寬敞的露台,四周繞以石欄板。殿前兩側有廊廡相連,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和曆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

大成殿上覆黃琉璃筒瓦,鬥拱飛簷,紅牆朱欄,殿內天花藻井,刻畫群鶴,雕琢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