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2 / 2)

然而,在分配的檔口,恰遇班主任老師生病,學校臨時安排了一個老師代任。該老師本就對我有看法,估計是在決定分配的時候,以我沒有父母,需要照顧為理由,把我和班上的另兩個同學,跨地區,分到了涪陵地區。到地區後,其中一人下派到了涪陵縣,我和其中的一個同學,又到了墊江縣農業局。

在墊江,一晃幾十年,從農業局到農場,再回畜牧局,雖工作幾經變換,卻一直在縣城周圍。這裏雖與璧山老家和榮昌學校,有一定距離,但並不遙遠,我卻在分配工作離開後,就像在人間蒸發了一樣。

三十八年間,對那些給我施過恩的人,沒有去過隻言片語。在伯伯家苦難的日子裏,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街坊的婆婆大娘,給過我恩惠的人問起,我曾經救助過的那個孤兒,現在還在不在,是好人還是壞人,沒有人知道!

上山下鄉期間,幫助過我的普通農民,以及農村基層領導,問到當年到我們這裏落戶的那個知青,被保送去學校讀書,學成沒有,分配到哪裏了,有沒有為社會做出貢獻?沒有人知道!

進入專業學校學習時,給過我學習上、物質上幫助的老師和同學,問到當年入學時,知識和經濟都嚴重欠缺的那個同學,分配工作後,有沒有將所學服務人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沒有人知道!

如果說在下鄉前,我還是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不懂得什麼叫感恩,尚可以理解;下鄉後和學校讀書的時候,由於知識淺薄,還不懂,也可以原諒;再次參加工作後,還不知道感恩,就難以讓人容忍!

當然,我或許可以為自己辯解,說自己這些年在外麵混得孬,沒有臉把自己的情況告訴恩人;或已經把得到的恩惠,返還給了社會;或把恩人那裏得到的恩惠,存進了心裏。用這樣一些辯解,不僅顯得蒼白無力,而且冷酷無情!

隻要努力了,即便幹得差,恩人也不會在意。有沒有把得到的恩惠,傳遞出去,得由工作過的單位的同事或群眾來評議。特別是將應當感的恩存起來,就是沒有感恩的心,其實是隻有自己,沒有別人的自私自利的人。

在即將邁入老年社會的檔口,細細回憶過往,通過聯想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怎麼辦呢?對三十八年前得到的恩惠,應當有一個交代。對這三十八年來,對黨、對人民、對社會有沒有回報,也應該有個說法,不能就這樣一“走”了之!

采用什麼樣的方式呢?現在來說,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用寫自傳的方式,或者說叫寫回憶錄的方式,把自己在每個階段中,得到的幫助和恩惠,取出點滴,也把自己得到的恩惠,有沒有傳遞,通過網絡的載體,如實地呈現給人們,讓關注我人生經曆的讀者,去探索和評辯。

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警示人們,一定要知道感恩,不能像我一樣,把善良的人們給與我的恩惠,一存就是幾十年,且從沒有想到過要回報!我的隻求索取,不思感恩回報,起碼也是一個缺乏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