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襄盛舉——重陽雜俗5(2 / 2)

宋代沿襲了唐代的重陽習射之俗,但已不像唐代那麼熱衷。宋代宮廷在重陽節這天開始給皇帝生火取暖,叫“開爐”,一直生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與此同時,皇帝和大臣都換發可以禦寒的夾襖,這是古老的“九月授衣”習俗的延續。

祭神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內容。朝廷要派人祭拜先帝陵墓,要祭祀三皇,“祠太昊於晉州,神農於衡州,黃帝於坊州”。普通百姓也要到祖先的墓上舉行祭奠活動,送上紙做的寒衣,百姓們在祭神的同時也向神祈福。

遼、金兩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受漢族的影響,他們也過重陽節,節日習俗與漢族大同小異,如登高、飲菊花酒、射獵等。

《遼史·禮誌六》對朝廷的重陽節慶典儀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說在這天清晨,大臣們來到皇帝的禦帳前,跟隨皇帝的車駕到圍場,皇帝給大臣賜茶。

皇帝在禦座上坐定,臣僚們在下麵列隊站立,司儀給各位大臣送上皇帝賜的菊花酒,大臣們下跪接受,一飲而盡,行再拜禮。共賜三杯酒,然後拱手起身。

漢族重陽節一般隻是立靶射箭,契丹族則動真格的,射獵老虎。射虎結束時,哪個部族獵物少,就請大家吃重陽宴。

女真人則拜天射柳,拜天的禮儀在《金史·禮誌八》“拜天”條中記載說,金朝沿襲了遼代的舊俗,重九日行拜天之禮。

具體做法是用大木塊挖製像船一樣的盤子,塗上紅色,畫上浮雲仙鶴的圖案。搭起一個五六尺的架子,把盛滿祭品的木盤放在架子上,全體宗族就在架子前跪拜祭天。重陽節的拜天禮在城外舉行,跟重陽節外出避邪的精神是一致的。

直至元代,視重陽為神的誕辰,在每年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各州縣通祀三皇。宋代對三皇是在不同地點分開祭祀的,元代則把三皇供在同一個殿裏,叫三皇殿,還讓勾芒、祝融、風後、力牧諸神配享,元代在九月初九還祭祀城隍神。

明朝沿襲了元代的祭祀製度,也在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通祀三皇。據說朱元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北極佑聖真君多次顯靈佑助,所以明代對北極佑聖真君特別敬重,建有專門的北極佑聖宮,重陽節自然少不了對北極佑聖真君的祭奠。

由於重陽節是祭神的日子,因此不少神的誕辰也就被說成是九月初九。浙江一些地方有祭祀興福明王的習俗。

據《仁和縣誌·茶槽廟紀》中的記述,興福明王是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個茶商,名叫陳旭。由於錢塘江沿岸經常受到大潮的侵害,陳旭便出資修築堤壩,但怎麼也建不起來,陳旭便奮不顧身地躍入江潮,江中的沙子隨著潮水湧了上來,於是堤壩建成了,從此以後錢塘江沿岸沒有了潮患。

明代張朝綱《重建下新土穀祠記》中說興福明王的誕辰為農曆九月初九。山東鄄城民間認為重陽日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煎餅祭財神。道教稱老君是農曆九月初九出生的,尊神玄天真武大帝的生辰也是農曆九月初九,所以道觀重陽日舉行祭祀活動。

由於重陽時值深秋,動物肥壯,正是圍獵的好時機。山東許多地方這天都有出獵迎霜兔的習慣。陽穀等地是鄰裏結伴,聚獵原野。

陵縣等地則是在農曆九月初由好事的人們組織起來,傳貼逐兔圍獵的海報,至九月初九,周圍二三十裏以內的人持鳥槍木棍齊集指定地點開始逐捕。

[旁注]

《帝京景物略》 集曆史地理、文化和文學著作三者於一體,此書詳細記載了明代北京城的風景名勝、風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資料.

州牧 古代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西漢武帝時設13州部,每部設一刺史,以六百石官監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內的地方官。部為監察區,刺史為監察官。唐宋時唯京師或陪都地方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者,尚稱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廢。

中書門下 唐初確立三省製以後,由於三省事權分立,往往產生弊端,有鑒於此,唐太宗遂決定三省長官合署辦公,其辦公地點稱為政事堂,最早設置於門下省,後遷往中書省。其後,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議事,並以本官加帶“參知政事”、“參豫朝政”、“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亦為宰相。

勾芒 古老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是伏羲氏4個兒子重、該、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將他委派到東方來主持木星的觀測,東方屬木,因而又稱木官,也是春官。重就是勾芒,後成為太昊氏的佐官,少昊的叔叔。

[閱讀鏈接]

農曆九月初九這天,人們一般都會吃重陽糕來慶祝節日,但是在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卻有不一樣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習慣吃壽麵來應重陽祈壽的節俗。

其實不管吃什麼,借機改善一下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所以民間有“九月九,家家有”、“九月九,又吃油糕又喝酒”、“九月九,精大軟米咬一口”等諺語,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同時也是對這一古老節日的慶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