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秦宜好細腰(1 / 2)

交趾郡太守士燮依仗象群耀武揚威,認定揚州軍隊不是對手,有些忘乎所以了。

因為有大象助陣,交趾郡太守士燮孤注一擲,企圖一舉消滅來犯的揚州大軍。揚州大軍設火陣致使象群瘋狂,反噬交趾軍隊,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數萬軍隊灰飛煙滅,這是士燮始料未及之事。

士燮將軍隊抽調一空,交趾三郡幾乎沒有多少軍隊防守,接下來的戰爭變得簡單多了。

初戰告捷,揚州大軍乘勝追擊,消滅殘餘勢力,從陸路迅速挺進交趾,水軍則從海陸直插九真郡、日南郡,徹底掌控交趾三郡。

多年經營,在交趾郡這塊不大的地方,太守士燮家族實力雄厚,可以說一枝獨大。但在揚州強大軍隊麵前,再雄厚也是紙紮的,交趾郡太守士燮死於戰場,士燮家族失去了保護傘,成為待宰的羔羊。

揚州牧秦宜之所以沒有采取招安士燮的任何舉動,而是派出大軍征討,絕對有原因。

因為秦宜知道將來所發生的事情,秦漢時期,這裏屬於管轄範圍,後世這塊土地獨立出去了。曆史長河中,中原變遷,改朝換代,對這一帶邊遠地區掌控越來越弱。再後來不用說了,土著搖身一變成為主宰,小國從南往北滲透,完全吞噬這片土地,可謂小國侵略大國典範。

既然秦宜來到這個時代,他怎麼可能允許這種後果繼續下去,必須一勞永逸解決掉。

問題來了,如何徹底解決?

很簡單,將這裏變成漢民繁衍生息之地,再怎麼變遷這裏也是漢人屬地。

目的明確,事情就好辦了,無非采取極端措施,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辦法。

曆史上士燮的名聲還不錯,由於是文人出身,曆史上記載士燮性格寬厚,為人大方又禮賢下士,當時在中原戰亂紛起時,前來投奔的賢人智士很多,據《三國誌》記載,流寓交州的著名人士有許靖、袁沛、鄧小孝、徐元賢、張子雲、許慈、劉巴、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使交州成為一個難得的人才聚集地,士氏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士燮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少有戰爭,所轄郡內秩序安定。而且士燮任用不少中原士人在交州傳授漢字和中原文化,為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北國名儒袁徽讚稱他“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

按理說,士燮這種文人應該屬於秦宜極力招攬的人。

但站在揚州牧秦宜角度,士燮作為地頭蛇不僅無助於他的事業,反倒成為阻力。

究其原因還是走的道路不同,秦宜的目的是開疆擴土,他派去軍隊不是僅僅為了臨時掌控交趾,為了地方一時安寧,而是一勞永固,徹底將大漢疆土向南推進。

秦宜不需要傳播文化,不需要教授文字、語言,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把這塊土地永久劃定在大陸圈內。懷柔隻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不會保障永久牢固,或許朝代變遷,誰能保證這裏不獨立出去?

秦宜不會做傻事,耐心地去懷柔,對本地夷人教授文化、語言,去幫助他們進化,秦宜也沒有那種義務,更沒有精力去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