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糧價暴漲,起因還在於秦宜。
去年秦宜出台稅收法規,十畝地以下不征稅,十畝地以上者按照梯級征稅,土地越多者繳納的稅負越多,顯然不利於土地多的大戶人家。
淮南一地,因為袁術折騰的厲害,豪強、世家衰敗,貧民多數都成為流民,大多被揚州牧秦宜招募為屯田兵,尤其是靠近淮河兩岸,其所有土地歸屬屯田兵,征稅這一政策在淮南地區影響不大。
但是,江東原本屬於孫策地盤,而孫策更側重於依靠世家豪強,秦宜的統治與孫策截然相反,土地政策不利於大家族,自然有抵觸情緒。
有沒有串通暫時不知道,源頭從吳郡開始,其實這已經說明了問題。
秦宜沒有均田的想法,也不會幹預土地自由買賣。但秦宜知道人的貪婪無止境,豪強、世家憑借自己雄厚資本,貪婪周邊那些小戶人家土地,甚至不擇手段。
好吧,你希望手裏的土地越多越好,我就讓土地多的人多交稅負來遏製這種貪婪。
相對來說,秦宜所采取的的策略還算溫柔,隻希望土地兼並別太過分。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秦宜想限製人家世家大戶掠取土地,人家卻以為特意針對他們而來,心裏自然產生不滿情緒。這其中不乏激進人士,想方設法給秦宜搗亂。
既然搗亂,必然選擇時機,春季青黃不接之時,肯定是最佳機會。
凡事就怕有挑頭的,有一家就有兩家,跟風者一擁而上,糧食漲價形成趨勢,大家族控製的糧棧都開始囤貨,糧食自然水漲船高。
諸葛孔明知道事情不小,趕緊與陳群、袁煥等人來找秦宜商議對策。
弄清楚了大概情況,秦宜冷笑不已。或許秦宜在采取這種政策的時候,大概預料到會發生類似事件,畢竟後世金融發達,秦宜耳朵裏知道的比眾人多。比如49年,滬上不也發生類似的事情嗎?
秦宜對眾人說:“諸位,稍安勿躁,首先要肯定,揚州政策沒有問題,一些人貪婪無度,認為揚州策略阻礙了他們兼並土地的企圖,采取與州府對抗在所難免。某些不法商販采取囤貨手段,推高糧價,攪亂市場秩序,借機從中牟取暴利,估計州府暫時沒有相關法律製裁。哼哼,沒有法律製裁他們,本州也不會讓他們好受,看看到最後怎麼收場。“
諸葛孔明擔心秦宜蠻幹,弄出事端,勸道:“也不是沒有辦法製裁,可以先讓各郡官方警告一下,視其態度再做決斷。”
秦宜搖搖頭,否決了孔明建議,跟我玩他們還差得遠:“不必如此麻煩,我用市場手段解決,各郡隻需維持好治安即可。不就是糧食嘛,看他們能囤積多少糧食。”
秦宜簡單介紹一番具體措施,令孔明等人大喜,分頭去安排。
江東各郡糧價還在上漲,在紛亂的鬧市中,不知不覺間各城都有新的糧棧開業,糧食價格始終要比其他糧棧低百分之十,這在一片漲價聲中很吸引一些市民眼球,紛紛前來購買糧食。
但是,很快情況變了,購買糧食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些人購買的數量,超出一般家庭食用數量,致使新開糧棧斷貨,提早關門。
有一點很奇怪,那些當天斷貨的糧棧,在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又開門賣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