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軍事行動還在持續,烏桓騎兵與南匈奴騎兵還在狂追不停,倒是步兵不在需要那麼多,隻有少部分揚州軍隊控製奴兵繼續向前推進。
揚州大軍要趁著草原人喪失抵抗意願,一鼓作氣將他們趕出去,不給他們喘息之機。
而在後方,建設大軍已經開進來了,第一批五千城堡建設同時開工。
一個城堡要容納十戶人家居住,還要具備最低限度防禦能力。這就需要圍牆高度要比平常居民院落高得多,還要求能蹬上牆作戰。
水非常重要,或者城堡內可以蓄水,或者有水井,總之要解決吃水問題。
一個城堡管理周圍方圓千傾草原,至於奴隸、牛羊當然安置在城堡之外。
換句話說,將來草原不再是遊牧,而是固定區域放牧。
由於草場足夠大,今年可以在南麵放牧,明年或許會移到北麵放牧,隨你折騰,但要避免草原過度放牧,吃的隻剩下沙漠。
千傾隻是一個粗略數字,麵積肯定還要大,至於說每一個城堡十戶人家分配千傾草原,太分散了。這其中除了中原人口人口不足這一因素之外,還考慮到預留發展空間。人類要繁衍後代,今天十戶人家,將來隻能越來越多,麵積小了必然受到限製。
其實這是一種戰略,整個草原一直到北極,都在揚州大軍控製之下,如果沒有漢人居住,早晚又要丟失,秦宜當然不犯這種錯誤,他必須讓漢人永久居住下來。
隨著揚州大軍向西推進,這種定居方式,要跟著軍隊的步伐向外擴展,需要大量人口移居。
好在屯田兵屬於軍隊性質,個人沒有選擇權,隻能執行命令。
以秦宜的見識,以及他手下那些智腦精明勁,不可能簡單到完全依靠命令推進此事,必然創造條件讓屯田兵願意安居環境惡劣的大草原。
屯田兵放牧收獲與官府三七分成,而且屯田兵每個人份額可以繼承,傳給他的後代。
嗯,類似於後世股份製。
在這個隻要吃上飯就是幸福的戰亂年代,沒有人拒絕這種美事,更何況還有美好憧憬。
能在遠東采取軍事行動的時間很短,實在是哪裏的氣候太惡劣。雖說環境惡劣,但不能說那裏沒有人居住,總有一些小部落在那裏安身。
數個月來騎兵風馳電閃,席卷一切有人跡活動地區,到了下半年遠東地區的軍事行動全部結束,所有的部落全部消亡。
戰爭最大的福利便是奴隸,又有一批近十萬奴隸已經到了中原。
十萬人很多嗎?對於揚州大軍來說,跟沒有差不多。
揚州大軍抓了多少扶餘人?控製多少三韓人?數都數不過來。
嗬嗬,十萬也不嫌少,多多益善,秦宜有海量的工程需要他們勞作。
這個時代別指望道路運輸能提高多少,秦宜把目光盯著水路運輸,他要將中原大運河全部貫通,建設成四通八達的水網。偌大的中原地區,區區十萬人哪裏能夠用啊?幾乎所有俘虜都被屯田兵吸收,用於大建設。
四通八達的大運河已經開挖,人有的是,人雖然比不了機械化,但是,人海戰術比機械化差不了多少,速度很快。五十萬不夠,那就一百萬,總之,第一條南北貫通的大運河,要在今年完成。
除了水路建設,陸路建設也要全麵鋪開,要在一兩年內全麵打通關鍵道路,尤其是閉塞地區。
曆史上我們開疆擴土,為何都丟了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製約,你不能及時投送兵力,給養補充上不去,不能及時傳達命令,怎麼可能守住遙遠的關隘?一道命令在路上差不多大半年時間,豈不黃瓜菜都涼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