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之節——民族特色節日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除了前麵很多民族共有的如三月三節、潑水節、火把節等,著名的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傈僳族的刀杆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哈尼族的紮勒特、苗族的花山節、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和拉祜族的月亮節等。
在節日期間,人們穿上豐富多彩的民族盛裝,載歌載舞,歡聚一堂,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習俗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聚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譯為“娛樂”或“遊戲”。這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時間在每年農曆的六月初四至初八,共5天。
那達慕大會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適應蒙古族生活需要而產生的。
那達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過去時那達慕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誦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
蒙古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那達慕發生了變化,創造和流傳下來了一係列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
那達慕有久遠的曆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7月至8月間舉行“大忽力勒台”,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聚會活動。
聚會時,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都要舉行那達慕。起初隻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
到元、明時,把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簡稱這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騎馬、射箭這三項基本技能。
到了清朝,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此俗沿襲至今,每年蒙古族都舉行那達慕。
現在,那達慕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
此外,那達慕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隻能走得快,不能跑。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摔跤、賽馬、射箭,自古以來是男子漢們必備的本領,也是衡量他們有沒有本事的標誌。這些活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數,隨時隨地都可進行。
因此,不僅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勞動之餘或婚禮、節日等喜慶時刻,民間也經常開展。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於中國式摔跤,也不同於日本的相撲,其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
比賽規則和方法是:不分等級,沒有身高、體重和年齡的限製。在參與人數上,隻要是2、4、6、8、10等雙數即可。
所有選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員負責編排配對或抽簽配對後上場。比賽實行單輪淘汰製,一跤定勝負,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
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然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可以采取勾、拉、踢、絆、推、抱、舉等各種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準亂踢,更不能扯褲子,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每輪淘汰半數。
比賽場地簡單,隻要有一片草坪或鬆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比賽前,雙方都有人高唱挑戰歌,以助聲勢。摔跤手入場,退場時都要模仿雄鷹的動作,跳躍行進,威武雄壯。
蒙古族賽馬一般分為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指讓馬走對側步,即前後蹄一順交錯前進,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和美觀。參賽的馬多用5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以成年人為主。
比賽時,要求騎手有高超的騎術,能夠駕馭好馬,使其既走得快、穩、美,又不能跑起來。
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奔馬的步伐與走馬不同,是四蹄分前後成雙交錯奔跑。
參賽的選手大多為男子,尤以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居多,因為他們體形輕便敏捷。為了減輕馬的負荷和照顧騎手的安全,奔馬都不備鞍具或配備輕巧的鞍具。騎手們隻穿華麗的彩衣,頭束紅綠飄帶,顯得英武、神氣。
賽程一般長25千米至35千米。奔馬賽比走馬賽普遍,參賽的人數也多,少則幾十多則超過百人。
比賽開始,選手們迅速躍馬,揚鞭飛奔,觀眾則雀躍歡呼,呐喊助威。按蒙古族的習俗,賽馬結束後還要讚馬。
取得名次的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誦唱讚馬詞,然後還要朝獲得第一名的馬身上撒奶酒或鮮牛奶,以示祝福。
除這種傳統的賽馬方式外,近些年還出現了障礙賽、花樣賽等新的賽馬形式,使馬上運動項目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
一般規定每人射9箭,分3輪射擊,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靜射即指站立不動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間的距離可依具體情況而定,但同一次比賽賽程是固定不變的。
騎射是指選手在特製的跑道上邊騎馬奔馳邊拉弓而射。跑道通常為一條4米寬,85米長,半米多深的溝。跑道左側立有兩個靶位,右側立有一個靶位。比賽時,射手躍馬進入跑道,在疾馳的馬背上張弓搭箭,瞄準勁射。
[旁注]
祭敖包 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頭壘起,上插樹枝、柳條。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和紙旗,四麵放著燒柏香的墊石: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祭敖包時,由薩滿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牧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風調雨順、人旺年豐。
蘇木 我國內蒙古地區行政區劃,與鄉處同一層區劃層次,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業地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近年如同農業地區的鄉鎮合並一樣,蘇木也存在合並,或撤蘇木設鎮等行政區劃調整。
乘馬斬劈 是蒙古族的一種馬上技巧。乘馬斬劈分為單刀斬劈和雙刀斬劈,起源於古老的騎兵戰術;當騎兵向敵人發起進攻時,揮舞馬刀劈向所有阻擋他們前進的目標。乘馬斬劈難度較大,不僅要有強壯的體力,而且必須具備過硬的騎術。
奶酒 主要為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所釀造與飲用。從古代的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到現在的蒙古、柯爾克孜。鄂溫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長釀造奶酒。這些民族古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為防饑喝,常在隨身攜帶的羊皮袋中裝些馬奶。由於整天飛馬顛簸,馬奶的乳清和乳滓分離開來,乳滓下沉,乳清上浮並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