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

智慧

作者:叢玉華

在絕大多數中國媽媽眼裏,李亦雯肯定是個真正的優等生。

她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的優秀畢業生,畢業當年報考了牛津大學等12所世界名校,全部被錄取,並拿到包括牛津在內6所大學的獎學金。最終她放棄牛津大學,接受歐盟提供的全額獎學金到維也納大學學習全球經濟,接著到聯合國實習,再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史,以全A成績畢業。

李亦雯並不認為自己多麼聰明,她討厭“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類的標簽,她說自己隻是個“為減肥發愁、渴望愛情”的普通女孩。不過,“我有個不普通的媽媽”。

她記得大學時老師說,在攀岩時,每個人手裏有5顆釘子,有的人不冒任何風險,可能每隔半米就放一顆釘子,走得很安穩;而有的人則隔0.8米或1米才放一顆釘子,雖然走得不太穩,但總能達到最高的高度。她自己“不過就是把釘子放得比較遠的那個人”。

而鼓勵她安放釘子,並隨時準備好在她掉下來時接住她的,正是她的媽媽劉曼輝。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

如今,找她谘詢的家長越來越多。她每天要接三四個家長的電話,有的家長在電話裏的第一句就是:“劉老師,幫幫我的孩子!”

她通常不會立刻給出“技術性”的處理意見,比如怎樣克服上課玩手機。她覺得那些都是浮在水麵上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大人病了。”

她會給這些父母念一些話:“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會殺死我的媽媽。”這是一個9歲孩子的造句。

“媽媽是‘會計師’,算好了我們的每一分鍾;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會被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就發作……”這是麵對武漢市作文競賽題《給我一點時間》,孩子在答卷上寫下的。

劉曼輝推薦家長上豆瓣網看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聽聽孩子們是怎樣“妖魔化”家長的。這個組組員有近7000人,主題旗幟鮮明地集中於一點:如何對付父母。

每天,對付父母手法最高明、最智慧的帖子會置頂,追捧者眾多。在小組裏,孩子們稱“50後”這代看CCTV、看春晚、去北京不看話劇、不參觀美術館,非要先看天安門和毛主席紀念堂的“主流父母”,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

有家長說,自己從來不知道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竟是這樣的形象。

為了得到讚美,孩子會自覺做到自己的最好

“虎媽”近來成為公共話題,很多家長找劉曼輝聊天,幾乎人人都說自己不是“虎媽”,自己的家不是“虎窩”,自己更傾向“美國式的寬鬆”,而不是蔡美兒那樣的“中國式嚴厲”。

可劉曼輝發現,事情遠不是這麼簡單。看起來,大家都很讚成賞識教育,但到底怎樣賞識孩子?

一次,她和一群家長吃飯,飯桌上大家正熱烈討論“要賞識孩子”的話題。說話的空當,一個小學生用剛吃過骨頭、油乎乎的手,在紙上印下一個可愛的手印。當這個女孩兒很得意地向媽媽展示自己的傑作時,媽媽看都不看,手一揮把孩子推開:“去去去,別搗亂。”一桌子人仍然熱烈地討論著,沒有一個家長去看看這個孩子在紙上做了什麼,更別說鼓勵孩子“有創意”了。

另一次,劉曼輝現場出題“考”一對父母。很簡單,寫下孩子的優點。母親憋了10分鍾寫了8個字,父親寫了短短3條再也動不了筆。

最後,夫妻倆好不容易湊了7條。可劉曼輝堅信:“一個提筆就能寫下孩子至少20個優點的媽媽,才基本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