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2
體現絕佳風水的唐昭陵
在廣袤千裏的關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橫亙東西的山脈,山巒起伏,岡峰橫截,與關中平原南部的秦嶺山脈遙相對峙。 這道山脈在禮泉突兀而起一座山峰,海拔高達1200多米,周圍均勻分布的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舉。因為古代把小的山梁稱為嵕,所以它得名九嵕山。
世界上有很多事,看起來偶然,其實是必然的。也許正是這個因緣,才使得九嵕山的風水寶地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這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尋找這處風水寶地時,還出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李世民帶兵打仗和狩獵時,曾經多次經過九嵕山一帶,常常讚美九嵕山的挺拔奇絕和美麗風光。他曾想到以後在九嵕山為自己建陵墓,但當時這隻是個意願。
626年,李世民稱帝,建元貞觀。按照以往慣例,唐太宗讓找來當時通曉天文地理的兩位資深風水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讓他們分頭出行,為自己百年之後選擇一處安身之處。
李淳風和袁天罡領旨之後,相約南北分路而行,並以3年為期,到時回京複命。二人分手後,一個向北,一個向南,四處遍訪。
據說這一日,李淳風北行來到禮泉地界,發現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一峰獨秀,直插雲天,看罷好不高興。待登上這座高山,但見氣象萬千,浩浩渭河之水漂流眼前,滔滔涇河蜿蜒左右,八百裏秦川俯收眼底,盡現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氣。
李淳風看到此景,連忙四處尋找“龍脈”。終於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間找準了一處穴位,並埋下一枚銅錢以作標識。接著,他又繼續前行,直到複命之日再也沒找到更能令他滿意的地點。
袁天罡擇南路而行,一路打尋無果,正當他懊惱之時,也來到了禮泉地界的九嵕山。放眼四顧,同樣眼前一亮,就把一根銀針插在了他認為滿意的地方,然後一路歡喜地回京複命去了。
李淳風和袁天罡回到京城後,一塊來到宮中複命。唐太宗聽到二人都選在九嵕山,深感驚訝,就帶著長孫無忌等一班人,隨同李淳風和袁天罡一起前去查驗。
他們來到九嵕山,到了選中的位置撥開覆土,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袁天罡的銀針正從李淳風埋設的銅錢孔眼中插入,唐太宗等一行人無不稱奇。
這件神奇的事情馬上轟動朝野。就這樣,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寢昭陵便定址在九嵕山,他的傲然超脫的情懷也得到了寄托。
唐代堪輿家認為,帝王的陵墓風水最好符合以下條件:一是需建在地勢高顯處。因為這樣,既可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又可防水浸泡陵墓。二是陵墓背麵要有山勢,山勢之後又須有水環繞。取意背靠大山,穩妥牢靠,山後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三是陵墓前麵和兩側要有較低的山勢,為陵墓起烘托作用。再前麵應是一馬平川,顯得豁亮開闊,寓意天下太平。四是陵墓最前麵亦應有水經過,算是陵墓的前邊界,與陵後之水遙相呼應。
當然,不可能每一處風水寶地都具備所有這些條件,但這些條件滿足得越多越好。九嵕山恰恰滿足了上述所有條件。所以,自唐以來,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我國曆代帝陵之最佳者。
九嵕山地處渭北平原,山後有群山拱衛,也有滔滔的涇水;山前左右有眾山羅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裏的關中平原,而浩蕩的渭水又東西橫穿關中平原,還從古長安城下穿過,形成了“渭水貫都”的奇妙景觀;山嵐浮翠湧,奇石參差,百鳥在林間歌唱,蒼鷹在峰頂翱翔,流泉飛瀑,眾山環繞,襯托得九嵕主峰孤聳回繞。
由於九嵕山絕佳的風水位置和挺拔奇絕的美麗風光,唐太宗決定在九嵕山之上建立自己的陵墓,並將陵墓取名為昭陵。
唐代貞觀年間的636年,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她叮囑唐太宗說後事不可厚費,但請因山而葬,不要起墳,不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後的遺言,在皇後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後合葬。於是在昭陵穿鑿地宮,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從曆史記載來看,似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的是長孫皇後,唐太宗隻不過是遵照了皇後遺言為其選擇了九嵕山而已。其實不然,應當說在長孫皇後駕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選定了九嵕山日後作為自己與皇後的陵墓,隻不過是皇後先崩,於先說出了她與唐太宗商量的歸宿之地。唐太宗在埋葬長孫皇後不久的一段話道出了玄機:
皇後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複何所求”,朕之本誌,亦複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已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這裏所說的“朕之本誌,亦複如此”,其實指的就是“因山為陵”並選擇九嵕山作為他和皇後的陵墓,都是由他決定和選定的。同時,從這段話中也反映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薄葬思想。
昭陵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麵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製,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製設計的。
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麵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形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麵各有一門。
剛建乾陵時,曾經架設過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長孫皇後先葬於玄宮,由於唐太宗與長孫皇後伉儷情深,唐太宗在長孫皇後下葬後仍未下令拆除棧道,反而在棧道旁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讓長孫皇後仍然像在世那樣。直到唐太宗入葬進昭陵,棧道才被拆除,使昭陵與外界隔絕開來。
長孫皇後入葬的玄宮深75丈,有石門5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裏麵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由3000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都有兩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根據史書《舊五代史·溫韜傳》的記載,玄宮的宮室“製度閎麗,不異人間”,陵墓的外麵也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鬆翠柏,巨槐長楊。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
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
再窺鬆柏路,還見五雲飛。
在主峰地宮山之南麵,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後來曾在這裏出土殘鴟尾1件,高1.5米,寬0.6米,長11米,因此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而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
在主峰地宮山之北麵,是內城的北門玄武門,設置有祭壇,緊靠著九嵕山的北麓,南高北低,用五層台階組成,越往北伸張越寬,平坦而略呈梯形。在南三台地上有寢殿,東西廡房,闕樓及門庭,中間龍尾道通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築群。
司馬門內列置了14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突利可汗及阿史那·社爾和李思摩,吐蕃的鬆讚幹布,高昌、焉耆、於闐諸王,薛延陀、吐穀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範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
這些石像刻立於唐高宗初年,可見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以及唐對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係的盛況。古人曾形容這些石像:
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雜佩,壯哉,異觀矣!
後來發現的石像,都高不過6尺,連座約9尺許,並未超過常形。司馬門內列置的石刻像,有眼窩深鼻梁高的人,有滿頭卷發的人,有在頭上纏著辮子的人,有發型是頭發中分向後梳攏的人,有戴頭盔的人,但沒有佩戴武器的人。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僅從這些情況就可以看出,這些石刻像的雕刻是十分形象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