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藥膳升華2
唐代皇室製作養生藥膳
隋唐以來,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在都城長安,人煙稠密,各國商賈雲集,酒樓飯店林立,菜肴豐富,烹製方式更是花樣百出,不但要求其色、香、味,還注重其飲食搭配,以便起到養生保健作用。
唐代皇室尤其重視藥膳養生,宮廷中也不斷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藥膳佳肴。如“唐宮醬醋羊肝”即為宮廷常備養生食譜。本方可見唐代著名食醫孟詵的《食醫心鏡》中說, “唐宮醬醋羊肝”的原料為羊肝1斤,醬油、醋、糖、黃酒、生薑、蔥白、澱粉、素油等適量。
具體做法是洗淨羊肝,切片,外裹芡粉汁,放入燒熱的素油中爆炒,並加入醬油、醋、糖、黃酒、薑末、蔥末等調味,炒至嫩熟,即可食用。 “唐宮醬醋羊肝”具有養肝明目之功效。可用於肝虛體弱、視物不清、夜盲等症。
嵩山少林寺僧眾為唐朝的建立功勳卓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跡名聞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對少林寺頗為推重,曾多次來到少林,也因此品嚐了許多少林素菜。
少林素菜曆來以青菜、豆腐、麵筋、粉絲、清油為主要原料,並雜以金針、木耳、猴頭、海帶、紫菜等配料,通過燒、炸、燉、燴、煎、炒、溜、爆、拌等獨特的烹飪技藝,能製出上千種素肴,擺出精美絕倫的“素宴”。
629年二月,李世民帶著滿朝文武來到了少林寺,大和尚曇宗為接待唐太宗而設了有60道素肴的“蟠龍宴”,此宴的主菜名曰“老龍盤窩”。
而最受唐太宗喜愛的一道菜,卻是“少林八寶酥”,它不僅有山野的清香,味美爽口,而且有提神、延年之功效。唐太宗食後,讚不絕口:“真乃稀世奇味也!”
少林八寶酥是以靈芝、銀耳、木耳、猴頭、白果、嵩菇、香菇、茯苓八種山珍、補藥,拌和蜂蜜、白糖、麵粉精製而成的八種香酥,總稱為少林八寶酥。它們各有療效,能起到強筋活絡、提神健身、延年益壽的奇效,所以一直被當作強身之寶。
唐太宗喜啖竹筍,每逢春筍上市,總召集群臣吃筍,謂之“筍宴”。他用筍來象征國事興盛,也用筍來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輩出,猶如“雨後春筍”。
竹筍的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冬筍、春筍、鞭筍三類。我國是食用竹筍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古代就膾炙人口,素有“嚐鮮無不道春筍”之讚歎。
《本草綱目》指出,竹筍可益氣,久食有“化熱、消痰、爽胃”之功,並能“通血脈,消食脹”。《千金方》中也介紹竹筍有“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之功。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久病,不思飲食,詔書天下,凡能進美食開皇上胃口者有重賞。當時應山一位詹姓廚師得知後,便到宮中為唐太宗精心製作了一盤肥而不膩、滑嫩可口的豬肉菜進獻。
太宗剛把肉送進嘴裏,略為品味,那塊肉一滑便下肚,滿口留香,於是太宗連吃幾塊,胃口大開,連呼:“滑肉!滑肉!”
後禦醫曾將此菜列入養生食譜,“滑肉”也成名饌流傳於世了。
藥膳“滑肉”的原料為豬肥肉半斤,雞蛋2個。芝麻油2斤、豬肉湯4兩,精鹽、醬油、幹澱粉、蔥花、胡椒粉、薑末各適量。
製作時,豬肉去皮洗淨,切成小塊,用清水浸泡片刻,取出瀝幹,盛入碗內,加精鹽、幹澱粉稍拌,再加雞蛋液拌勻上漿。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將肉塊散開下鍋,約炸片刻,至呈金黃色時,倒出瀝油。稍涼後,碼在碗裏,用旺火蒸半個時辰左右取出,扣入湯盤。原鍋置旺火上,下豬肉湯、醬油,燒沸後,加入蔥花、胡椒粉,起鍋澆在滑肉上即成。
“滑肉”油潤滑爽,軟爛醇香,肥而不膩,可開胃強身。
我國民間常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其實,這事還要從唐太宗時的玄奘大師說起。
據說當年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曆經十餘載,途經各國,最終回到首都長安。太宗皇帝召見玄奘時,玄奘講述了路途的艱辛以及所見所聞,並且獻上了經過西域一帶屈之國帶回的植物 “地靈”。
當時禦醫看過後,認為地靈具有養生的功效,便請太宗食用。太宗吃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錯,就命令培養種植專供自己食用,有時也賞賜一些有功之臣。
從唐代起,鬆子就成為皇家貢品,鬆子,又叫羅鬆子、海鬆子、紅鬆果等。《海藥本草》中有“海鬆子溫胃腸,久服輕身,延年益壽”的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海鬆子,釋名新羅鬆子,氣味甘小無毒;主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汽、潤五髒,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肥五髒,散諸風、濕腸胃,久服身輕,延年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