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迭變——再攀高峰3
民間畫作與著述的發展
民間繪畫以乾隆、嘉慶年間最為發達,尤其在工商業經濟繁榮的小城鎮比較活躍。民間畫工還組織了各種行會。主要有壁畫、版畫、年畫等畫種。
清朝壁畫的發展遠不如明朝時期,但民間畫像較明代有所提高,在寫實技法、表現形式等方麵均有進一步發展。
版畫創作在康、乾時期曾興盛一時,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畫,出現了許多宏帙钜製,多由著名畫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貞的《耕織圖》、郎世寧等外國畫家繪製的《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王主繪的《南巡盛典圖》以及《皇清職貢圖》等。
民間版畫也很繁榮,由名畫家繪圖的木刻畫像、畫譜,計有數十種之多,著名的有劉源《淩煙閣功臣圖像》、上官周《晚笑堂畫傳》、王概《芥子園畫傳》、任熊《劍俠傳》、《於越先賢像傳》、《高士傳》和《列仙酒牌》等。同時,在小說、戲曲等書籍的木刻插圖中也有不少精品。
清代晚期的木版年畫最為興隆,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製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並形成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綿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
天津的楊柳青是北方的年畫中心,初創於明代中期,盛行於清代早、中期,主要繼承了北宋雕版印刷、宋元明繪畫和清代畫院的傳統。
多繪喜慶吉祥題材,內容通俗,畫麵耐看,構圖飽滿,色彩鮮明,造型簡練,富有裝飾性。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屬於楊柳青年畫係統,注重原色,對比鮮明,風格淳樸,更適合廣大農村需要。
江蘇蘇州桃花塢是南方年畫中心,產生於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繪傳統的喜慶吉祥題材的同時,還表現繁華的都市風貌。風格既有仿古的傳統麵貌,也有講究透視、明暗的仿西洋畫法。
四川綿竹年畫,始創於明末清初,盛行於光緒年間,造型質樸、色彩豔麗。廣東佛山年畫始於明永樂年間,盛於清乾隆時期一直到清朝末年。
清代繪畫史論著述的數量,超過以往的任何朝代,有數百種之多。此外,談論畫理、畫法的理論著作,多論述元代以來的文人畫,並側重於山水畫,探討其曆史發展及藝術特點。
專論畫法的許多著作,往往圖文並茂,以圖譜形式出現。最重要的畫論有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運用道家和禪學的哲理語言,較係統地論述了繪畫創作的原理,有許多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方薰的《山靜居論畫》、笪重光的《畫筌》、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秦祖永的《桐陰論畫》等,亦為談論畫理方麵的名著。
主要講述畫法的有王概的《芥子園畫傳》和後續3集所附的《畫學淺說》等,以及論及山水、梅蘭竹菊、草蟲花鳥、人物各科的畫法。
丁皋的《寫真秘訣》,專談肖像技法。鄒一桂《小山畫譜》,為最早的花卉畫法專著。高秉《指頭畫說》,專論指頭畫。蔣鬆《寫竹雜記》論述畫竹。其他許多畫跋、畫訣、品評、雜論等著作中,也有涉及畫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