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各家各派2
五德終始學說創立 鄒衍
那還是我國戰國時期,齊國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治理時國力強大,齊宣王在位時已是雄心勃勃要做天子了。等到齊閔王即位後,憑借著以前赫赫霸業的餘威,開始不斷向外擴張,南邊攻下楚國準北之地,北邊兼並宋國,威攝泗水流域12個諸侯國,西麵攻伐三晉,對抗強秦,使五國服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都對他稱臣。
在當時,齊國為招攬人才而設立稷下學宮,其中有一個叫鄒衍的學者,人稱鄒子,他的一套學說,正是為爭得霸主設計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學說都受到了齊宣王和齊閔王的高度重視,他也被賜為上大夫。
鄒衍是齊國人,與學者公孫龍是同時代人。無論是學儒術,還是攻陰陽,鄒衍的目的都是為匡世濟民而在尋求經世致用之學。
後來,謀略家蘇秦為了對付齊國,於公元前288年向燕昭王提出“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立三帝從而可以號令諸侯”的戰略計劃。
當時燕昭王正打算積蓄力量以報齊之前的滅燕之仇,於是他同意了蘇秦的計劃,並重用蘇秦,加緊伐齊的各種準備。但齊閔王在滅宋以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作起當天子的美夢來了,對燕昭王的複仇計劃全然沒有放在心上。
麵對齊閔王麻痹大意,坐享其成, 稷下先生們多次規諫,但齊閔王卻自以為是,根本就不聽。不僅如此,他還對稷下先生十分怠慢,物質待遇也大為下降,以致使一些稷下先生窮困潦倒,紛紛逃散。
恰在此時,燕昭王招賢納士,為學者郭隗修築宮殿以師禮待之,以此作為尊賢榜樣。一時間,各國人才爭相趨燕。在這種背景下,鄒衍離齊入燕。
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為他打掃台階,擦淨竹席,執弟子禮,在黃金台上拜他為師,並親建館驛請他居住,隨時聽取他的指教。
燕昭王在鄒衍、樂毅等輔助下,國力日強。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韓、趙、魏聯合伐齊。齊是鄒衍的家鄉,他雖然憎恨迫使他背井離鄉的齊王,但他始終不渝地愛戀著生他養他的那塊熱土。他沒有也不能參加這場戰爭。
燕昭王去世後,由燕惠王繼位,而他對先朝舊臣並不那麼信任,鄒衍在燕國境遇大壞。齊襄王繼位後,稷下學宮又恢複了過去的繁榮局麵。鄒衍原本思鄉情湧,聞此消息,歸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鄉。
曆經坎坷的鄒衍,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大小九州說。其中的陰陽學說,是鄒衍最重要的學說,也是他作為陰陽家創始人的標誌。
據史書《漢書·藝文誌》,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作“《終始》、《大聖》之篇10餘萬言”,並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辨”,將他列為稷下諸子之首。
鄒衍在陰陽五行方麵提出的“五德終始”學說,在當時驚世駭俗。鄒衍認為,世界萬物的轉移就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
“五德終始”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因素。它是鄒衍試圖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統一體而作出解釋,是陰陽家溝通人類與自然界而虛構出來的一座橋梁,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地、人“三才”說的運用和發展。鄒衍把曆史看成常變的,認為沒有萬世長存的王朝,這是合理的。
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不僅在當時受到重視,而且對後世的學術和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德終始“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係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旁注]
泗水 是山東省中部較大河流,又名泗河。在黃河奪泗和元、明、清三代開挖南北大運河之前,沂、沭、汴、濉等河流均以泗河為幹流而注入淮河。泗水曆經曆代變故,衍生出了“兗州”、“中國”、“尊孔”這3個概念,三者間互依互賴,榮辱與共,創造了華夏東方文明。
上大夫 先秦官名,戰國諸侯國中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士3級,大夫比卿低一等。戰國時,官爵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秦漢時,大夫為皇帝近臣,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後世延置,但名稱和職能多有不同。
五德終始 是我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曆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5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複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曆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三才 指天、地、人,是《周易》裏的基本知識。《周易》最早明確、係統而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這個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對於改進、調整、理順、整合、協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平衡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鏈接]
鄒衍在燕國時,常到各地去考察。據說有一年春天,他來到漁陽郡,見此地寒氣太盛,草木不長,百姓生活很苦,就上了郡城南邊不遠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連吹了三天三夜。吹律之後,暖風飄來,冰消雪化,跟著整個漁陽大地變暖,農民趕緊耕地下種。這年莊稼長得特別好,五穀豐收。從此,漁陽老百姓日子漸漸好起來。
鄒衍離開漁陽後,百姓懷念他,便把他吹律的小山定名為黍穀山,山上建了鄒夫子祠,又立了碑,碑上寫“鄒衍吹律舊地”。
縱橫家鬼穀子與蘇秦張儀
那是春秋時期,在周的陽城地界,有一個山穀,山深樹密,幽不可測,不是人所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叫“鬼穀”。
在這穀中居有一位隱者,自號“鬼穀子”,相傳他是晉平公時人,姓王名詡。傳說他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13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鬼穀子在雲夢山與宋人墨子一起采藥修道。墨子不娶妻不養子,雲遊天下,濟人利物,救危扶窮。鬼穀子則通天徹地,其學問之淵博,無人能及。
相傳鬼穀子的師父升仙而去時,曾留下一卷竹簡,簡上書“天書”二字,他打開看時,從頭至尾竟無一字,鬼穀子心中納悶,無心茶飯,鑽進自己的洞室,開始研究竹簡。
鬼穀點著鬆明火把,他借著燈光一看,嚇得他跳了起來,竹簡上竟閃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閃閃發光,不僅歎道:“莫非這就是世傳‘金書’”。
鬼穀子一時興致倍增,他一口氣讀下來,從頭至尾背之成誦。原來上麵記錄著一部縱橫家書,盡講些捭闔、反應、內楗、抵峨、飛鉗之術,共13篇。
鬼穀子讀完這13篇,不禁拍案叫絕,他想起平素與師父辯論時,師父從來不主動發話,原來師父有如此金書啊!
鬼穀子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一股股暖流,一陣陣的心酸,不時又加幾分孤寂。於是,他熄了燈,鑽進被窩睡覺了。在夢中,他夢見了自己手持金書和指南針遊說天下的情形。
鬼穀子第二天醒來,覺得十分困頓,但他還是放心不下金書,又打開金書想細細推敲,不料書中卻一字皆無。鬼穀子從頭翻至書尾還是一字不見,他更覺此書乃師父至寶,要十分珍重,便走進內洞將其藏在臥榻之上。然後,他走出洞門按照師父所囑進行練功和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