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碧水——東南地質2(2 / 3)

迷仙壇是一塊數千平方米的高山台地,傳說仙姑因迷路,而夜宿於此,故名迷仙壇。迷仙壇被四周鋸齒形的山峰環抱,有奇峰、怪石、龍泉、古寺等諸多景點。

迷仙壇中部有一岩洞,由兩塊手掌形巨石合成,洞高丈餘,內部空間近20平方米,石稱觀音合掌石,洞稱迷仙岩。洞中有天然石神龕,供奉迷仙像,常有山民到此祀拜。

華表峰位於甑峰西,此峰圓形,上下一般粗大,高達百餘米,峰壁平削光滑,人不可登,仰視至帽落才能見其頂,峰體條紋縱橫,峰間石縫中長有古鬆。華表峰四周山巒重疊,而華表峰鶴立雞群。

南峰塘是一個台地,台地似盂,集百穀、岩前諸峰山泉成塘,水清見底,波光粼粼,群峰倒映,故名南峰塘。

南峰塘四周絕壁如削,僅有古人開鑿的東西兩條古道可登,由岩底古道拾級而上,沿途可賞神蛙鳴耕、老嫗浣紗、飛天神龜等怪石。

由神蛙石再拾級往上,岩前、百穀兩峰被一雄關緊鎖,關口狹小,僅容一人通過,故先人建成此關後命名天險關。進入天險關也即進入了南峰塘腹地。

夾層靈山在靈山西脈單峰西馳至甑峰,繼續西行形成一塊高山台地,史稱東台,當地人稱“夾層靈山”或“山外靈山”。

上夾層靈山,山道崎嶇,絕壁險峻,四周青蜂數以百計。有貓兒翻甑峰、天女散花峰、華表峰、貓鷹峰等。台地上橫臥、斜出、卓立、倒掛的萬千顆奇石,夾層靈山上,峰峰有泉,怪石下處處有泉。

太極岩位於東台峰南麵平溪峽穀中,此處怪石成群,叢林茂密,以太極岩為中心的一平方千米範圍內岩洞密布。

太極岩是峭壁中一塊巨石向東南方向懸伸形成,洞口矮窄,需躬身方能入內。岩容寬敞,圓若巨球,岩壁縫線和凸起部分,似太極之雙魚圖故名。太極岩洞內有洞,洞洞相通,並呈八卦方向排列,進岩探尋,極容易迷失方向。

靈山峰高壁峻,隘口眾多,大部分隘口處都有飛瀑直瀉而下,其中以茗洋鄉境內的居多,三疊瀑布、回龍瀑布和無盤墩玉階瀑布等都是靈山上較有名的瀑布。因其位於靈山東部,故統稱為“東靈瀑布群”。東靈瀑布群瀑布之多實屬罕見。

圓墩峰位於靈山西脈睡美人之秀鼻處,峰圓似墩,渾然一體,故名圓墩峰。圓墩峰南北懸岩萬仞,石縫中橫長的古鬆,形狀各異。

圓墩峰因峰岩皆異奇險合一,為曆代釋道高人雲遊之地,明代建有三仙宮於絕頂,鑿壁為牆覆以鐵瓦,供三仙神像。

峰腰間有嶝道,當地居民常登峰膜拜,傳說曾有不肖道徒,猥褻進香少婦,宮宇立即倒塌,三仙即化成三隻巨鳥飛去,今尚存殘壁。

峰北石壁上,有人物花鳥岩畫,畫中有一巨大箭頭向山灣指去,傳說是黃巢留下的藏寶圖。峰下有古道,寬可列騎而行。

天梯峰位於老鴉峰南,為靈山最高峰,峰脊有天然石階如天梯,故名。明貢生周紹鬥遊此峰時寫有“摳衣攜履上天梯”詩句。峰頂之上,怪石數以萬計。

天梯峰雖有天然石梯,但險處卻猿猴難攀,傳說北宋名將孟良在險處鑿石百級,並刻石以誌,今題刻因經年的雨剝風蝕,已經不可辨認。

世永亭位於水晶峰頂,因建此亭費工3000有餘,落成後命名為世永亭。世永亭由花崗岩條石砌成,頂成拱形。頂及兩旁覆以泥土,西北東南走向,兩側有兩條石凳,遠望如穿山岩洞,因著名的水晶嶺古道穿洞而過,南北坡的鄉民以及山貨貿易的人常成群結隊在亭內小憩。

水晶嶺古道側是靈山最長、最高、歲月痕跡最深的一條花崗岩石級古道。古道全程15千米。水晶嶺古道溝通靈山南北,販運糧食、山貨、土紙等物品進出均靠此道,因此鄉民來往絡繹不絕,輔助挑擔的“打杵”篤篤有聲。

道士仙峰原名擁筆山,位於上饒縣望仙鄉儒源村,北宋皇上敕封為道士仙峰。東漢初平元年,胡超隨伯父胡昭南下至邑之靈山,胡昭隱於卜穀峰養真岩,胡超隱於擁筆峰,均在隱居之地精研道學、築爐煉丹、為名噪一時的道教真人。

胡超常雲遊各地,傳道施藥,仙去後,被晉武帝封為“胡公真人”。今胡超煉丹遺址尚存。

[旁注]

稀土 有“工業維生素”的美稱。人們常把不溶於水的固體氧化物稱為土。稀土雖然在地球上儲量非常巨大,但冶煉提純難度較大,顯得較為稀少,得名稀土。

孟良 是楊家將中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和焦讚常常一起出場,被稱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孟良焦讚在曆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隻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省永清。

打杵 鄂西山區農民背東西時使用的一種工具,和拐杖的用途一樣,形狀如“T”形。一般農民在背東西的時候累了,就把“打杵”放到背簍的底部,降低雙肩的壓力,起到不用放下背簍就能休息的作用。

胡昭 (161年~250年),字孔明,潁川人。我國三國時期隱士、書法家。胡昭長期隱居深山,終生不仕。據史料、典籍記載,胡昭的才華智慧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閱讀鏈接]

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河南潁川名士胡昭隱居陸渾山中,潛心道學。曹操屢聘昭為中書令,昭婉言拒之,並悄然南下,隱於靈山百穀峰之養真岩,繼續悟道,采藥煮茗,並結爐煉丹,以濟鄉人沉屙。

251年,昭無疾而終。鄉人稱昭已得道成仙,並建祠塑像祀之。昭專注自身修煉,不收徒傳道,但仙逝後屢受皇封,影響很大,並有劉太真、李德勝等信仰道教的朝廷命官步其後於祠中立化成仙,故為靈山道教之始祖。

海邊最美山——太姥山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福鼎市正南,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麵臨海,一麵背山。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

相傳堯時老母種蘭於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後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浙人視太姥、雁蕩為“昆仲”。

太姥山風景區分為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桑園翠湖、福瑤列島五大景區;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處獨立景點。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刹、碑刻等豐富景觀。

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屬燕山晚期,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9000萬年左右。

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東西南北與近水平三組互相垂直的向節理發育,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衝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