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靈秀——南方地質1(2 / 3)

湖水明浩如玉,波光之下,串串水草隨波蕩漾,群群魚蝦若隱若現,水麵野生荷花伴君同行,水鳥戲水,如在畫中。

雄獅臥波位於仙人洞湖中,似一雄獅臥於水麵,獅頭是一峭壁,向西高昂,前後腿部分沒入水中,獅身為茂密的灌木林覆蓋,滿身翠綠,形象逼真。

仙人洞湖西北岸有一群石峰巧妙地組合,在天空的背景下剪出一幅仙女仰臥湖畔的動人畫麵,尤其黃昏日落之際為佳,“仙女”秀麗的麵龐、玲瓏的曲線清晰可辨,她的身下,落日的餘暉在湖麵上散發出粼粼波光。

仙人洞位於仙人洞村,洞長918米,洞內景觀密集,石鍾乳、石柱、鵝管、石幔、邊石盆等琳琅滿目,千姿百態。

珍珠島,又名火神山,為普者黑湖中一島狀孤峰。海拔1478米,峰頂高出水麵約30米,故又將其稱為“珍珠島”。島上雜木濃密、灌木覆蓋,四季常青。登高俯視,宛如粒粒綠色的珍珠鑲嵌在明鏡般的湖麵上。

火把洞位於普者黑大龍山北東麓,全長992米,與月亮洞相通。洞中有大大小小的廳堂,最大麵積約600平方米;洞中有數個清潭,最大麵積70平方米。

洞內石筍如林,鍾乳石琳琅滿目,顏色有白、黃等。洞內有“人間天堂”、“天池”、“八百羅漢拜觀音”等30餘個景點。

月亮洞位於普者黑大龍山北東麓,洞體呈北西東向展布,主洞長483米,洞底平坦,次生碳酸鈣沉積以鍾乳石、石幔和石柱類為主。

觀音洞原名白牛角石洞,位於普者黑青龍山南部山腳洞口。觀音洞內洞中有寬敞的大廳,麵積為600平方米,大廳四周分別為9個不同長度的溶洞,總長約500米,與月亮洞、火把洞相連。

現雕有2000餘件形態各異的觀音雕像,被稱為“東南亞最大的觀音洞”,是展示觀音文化的最佳場所。

普者黑湖位於普者黑村西,南接仙人洞湖,北連落水洞湖,長約3000米,湖兩岸孤峰眾多,北部湖麵有3座俊秀的孤峰。

整個湖麵及四周視線開闊,孤峰錯落分布,山光水色,美不勝收。湖內盛產鯉魚、草魚和鯽魚,故得名“普者黑”。

[旁注]

溶洞 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裏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

觀音文化 是佛教範疇內最能反映廣大群眾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意誌的宗教、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其範圍十分廣泛,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多個領域,對我國哲學、宗教學、考古學、醫藥學、建築學、曆史學、文學、雕塑和工藝等各項事業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石鍾乳 即鍾乳石,是指碳酸鹽岩地區洞穴內在漫長地質曆史中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等不同形態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 鍾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由於形成時間漫長,鍾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閱讀鏈接]

有一天,撒尼青年阿亮外出打獵,發現一隻獅子在追殺一隻受傷的梅花鹿,阿亮急中生智,救下了這隻受傷的梅花鹿。原來小鹿是瑤池仙宮的荷花仙子,於是她們結拜為夫妻。

當王母娘娘得知此事時,就派天兵天將到普者黑捉拿荷花仙子。荷花仙子在臨走前,從懷裏掏出了珍藏多年的荷花絲帕拋向地麵,荷花絲帕落到地麵就成了萬畝的荷花池,撒尼後人把阿亮與荷花仙子居住過的洞叫做“仙人洞”。

岩溶百科——九洞天

九洞天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城的貓場鎮五丫村,景區內的河穀兩岸自然植被非常豐富。總麵積約80平方千米,是烏江幹流六衝河流經大方、納雍兩縣之間的一段以伏流位置的喀斯特熔岩綜合地帶。

在這一段的河道上,箱形切割頂板多出塌陷,形成了多個形狀、大小各異的天窗狀洞口,使得伏流一路明暗交替,組成集伏流、峽穀、溶洞、天橋、天坑、石林、瀑布、冒泉及鍾乳石、卷曲石和生物化石等為一體的雄奇瑰麗的熔岩大觀。因其天窗洞口共有九個,因此謂之“九洞天”。

“洞口”周圍都有奇特的熔岩景觀,形成了風格迥異的伏流洞口風光。

景區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富含陰離子,林木大部分四季常青。景區內集中了幾乎所有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現象,有“我國岩溶百科全書”及“喀斯特地質博物館”的美譽。

一洞天“月宮天”為旱洞,內寬闊,是進洞的大廳,麵積約3000多平方米,平均高為80米,洞壁洞頂上鍾乳石千奇百怪,壯麗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