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鬆江一帶大旱,災民無路可走,拖兒帶女,一起到進郡中要飯。大街小巷裏,牆角屋簷下,到處都是忍饑挨餓的災民。
郡中家家戶戶缺糧,商鋪的門都關起來了,太守急得焦頭爛額,城裏居民都解決不了吃飯,附近幾十裏上百裏的人都跑進城裏來,不是連累大家都沒飯吃嗎?於是吩咐手下去關城門。
可城關不住啊!城裏人出城的要回家,還有人要出城辦事,更多的難民堵在門口,都想進城討飯吃,一起堵在城門口,吵吵嚷嚷地成了一鍋粥。
就在這個時候,一輛馬車來了,趕車的對車裏的人說:“掌櫃的,城門關了,我們進不去了。”
車上人下來了,一身華服,氣宇軒昂,走上前去,見城門緊閉,城樓上站著士兵,嚴陣以待的樣子,就對著上麵喊:“你們為何把城門關了?讓你們守門官來。”
一個頭目站到城樓上探身下望著,問來者何人?
趕車人連忙上前一步,對守城官說:“這是城裏汪記當鋪的掌櫃,出門辦事回來,勞駕開下城門。”
守城官連忙點頭哈腰:“汪大官人我們是知道的,全城首富啊!我們不是要阻攔您,太守下了命令,關城門,是因為四鄉八鄰的難民都進城來啊!”
來人正是徽州商人汪通寶,本來是歙縣岩寺鎮上的人,少年時代就出門經商,進入鬆江一帶這一帶,還隻是個小販子,但他有氣節有人品,朋友多交際廣,很快以典當業在鬆江(鬆江一帶一帶)獨樹一幟,發展成當地首富。說起他,沒有人不知道的,剛才還給的他馬車讓路的,現在都一起湧過來。
這個說:“汪大官人是好人,他的典當鋪開得大呀!天天門庭若市。”
那人說:“他的典當行,為四麵八方迎接客人,開了東西南北四扇大門,到他們那裏辦事就是方便。”
一個老太太說:“上次我到他們當鋪裏當一隻金耳環,他們比別的地方出錢都多。夥計把錢給我的時候,錢都是好好的錢。我正在數錢,就碰見汪大官人來店鋪裏查看,看到我手上一文錢有裂縫,馬上要夥計給我換一枚新錢,還把他們訓斥一頓,說早給他們說過,不能支出有殘缺、不能流通的錢給老百姓。”
一個年輕人說:“汪家做生意就是仁義,到他們那裏結賬都按實際天數,不讓我們吃虧。”
周圍的人紛紛點頭:“是啊,他家大業大,聽說老家還有良田數頃,咱們這裏商家沒有比他資產多的,到他那裏典當,我們都放心。”
一個老頭上前說:“我今天正要到汪記店鋪去,典當些家裏不用的東西來度災年,這城門關著,我們進不去了,汪大官人,你能在這裏典當些錢給我們嗎?”
汪通寶苦笑道:“鄉親們,我從外麵回來,也知道大家的災情,就是想進城和官吏商議,如何幫助大家渡過災荒,有事兒我們進城去辦好嗎?”
一些老人孩子哭了:“現在城門都關起來了,怎麼進得去呀?”
一個個擁上前來向他訴苦:“汪大官人,幫我們說說好話吧!我們隻不過是想進城討碗飯吃,為什麼一條活路都不給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