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裏長街,熙熙攘攘,行人中,兩個書生不買不賣,一邊走一邊議論,最後爭執不下,居然站在一家店鋪前駐足說道起來。
兩人說的是唐伯虎沒有考中狀元的事情。
明代科舉發達,分殿試、鄉試、會試,頭場都考八股文。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而八股文都是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隻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就是所謂的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板,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製,句法要求對偶,必須用八個排偶組成文章,一般分為六段,首句要破題,兩句再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複收大結……
總而言之,是太複雜,太傷腦筋,太不容易考好,所以曆代能一級級通過,最後考中狀元的,簡直是鳳毛麟角。唐白虎應該是其中的一個,因為他是才子,在鄉試考第一的,所以被人稱之為唐解元。
他也不負眾望,遇見主考官程敏政出的一個刁鑽古怪的題目《會試策問》, 第三道題十分冷僻,當時的博學鴻儒也很難回答出來。但是,主考官查看各人考試情況,發現其中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文辭優雅,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一定是唐寅和徐經的。”
這句話壞了事,還沒開封,主考官怎麼就知道答題者名字呢?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去。外麵瘋傳,說一定是兩人作弊的。考生徐經家裏是富豪,一定買通了主考官,拿到了題目,有了準備的。
於是紛紛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唐寅是他的朋友,跟著倒黴了。結果,造成了“會試泄題案”的冤案。事連徐經、唐寅。查來查去,鬻題之說純屬烏有,但為平息輿論,兩人均遭削除仕籍,隻能發充縣衙小吏使用。程敏政被罷官歸家後憤鬱發疽而亡;告發他們的華昶,因奏事不實遭降職處分;唐寅恥覺得恥辱不再當官,從此消極頹廢……
如此重大的科舉事件,兩個書生為此事的是非曲直爭論得麵紅耳赤,正不可開交之時,聽到店鋪裏傳來了朗朗聲音:“學者於前賢之所造詣,非問之審、辨之明,則無所據以得師而歸宿之地矣。試舉其大者言之:有講道於西,與程子相望而興者,或謂其似伯夷;有載道而南,得程子相傳之的者,或謂其似展季;有致力於存心養性,專師孟子,或疑其出於禪;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
什麼什麼?開始兩人還不在意,後來聽出來了,是店鋪的老板在讀唐寅他們那次會考的題目。也不是,不是讀,因為那掌櫃將手中的書本反扣在櫃台上,居然是本《性理大全》,口中念念有詞的,是他背誦出來的題目。兩個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去,朝櫃台裏拱手:“請問先生尊姓大名?”
裏麵人衣冠楚楚,走出來還禮:“鄙人汪應浩,二位是趕考的學子嗎?請進來一敘。”
“嗬嗬,汪先生啊。”一個好奇地問,“你居然也知道唐伯虎那次的會試題目,難得呀。”
兩人大大咧咧地跨步進門,正要說什麼,埋頭打算盤的賬房先生直起身子,嗬斥了一聲:“不得無禮,這是我們休寧徽商汪掌櫃,我們這是經銷鹽業的商行,也不是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