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要刻印最好的醫書(1 / 1)

盡管“冥司案”是吳勉學辭官的托詞,民間以訛傳訛,仿佛他真到陰曹地府走過一般。其實,新安的醫學環境良好,讓他從小讀了許多醫學書籍,具有很廣博的醫學知識。但是,他在閱讀當中發現大量差錯,想到這些治病救人的書謬種誤傳,不僅損害健康,而且加重病情,甚至害人性命,他憤恨不已,始終沒有放下廣刻醫書的宏願,而且堅持刊刻醫書必須有脈統觀念。

一旦投入,他親自參與校勘,認真糾錯補漏,特意在他經手的刻本卷端加上“新安後學吳勉學校正”或“吳勉學××合校”等字,打出自己的名字,就有文責自負的擔當。

吳勉學在在校刊《痘疹全書》時發現,不同作者不同書名的居然有六本之多,無法定論真正的作者。經過反複翻閱、仔細考證,根據時間和其它方麵的緣由推算,結果其餘五本都出自於萬全的《痘疹世醫心法》,交相傳錄者一個錯了,後麵人跟著錯下去,因此在將該書收入《痘疹大全》時,以原本為主,嚴格進行了勘對。

他的觀點就是,“醫有統有脈,得其正脈,而後可以接醫家之統……”

抱著這樣的宗旨,為了出好書,在刊刻大型叢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時,他帶著兒子專門去拜謁醫學大家王肯堂。

那王肯堂不是什麼人都見的,出身於官宦之家,父子進士,為母病才學醫的。官至福建參政。因上書直言抗倭被降職,這才稱病辭歸,重新精研醫理。一個內外兼修之人,聽說有商人求見,一口回絕。後來一看拜帖,是書商吳勉學,親自出門迎進家門,盛讚他的書刊印得好。

吳勉學躬身致禮,說:“正是想出更好的醫書,所以才來求助於王大人。”

王肯堂哈哈一笑:“吳先生的書可與宋代善本媲美,我能幫什麼忙?”

吳勉學就說出了此行的來意,說:“吾觀醫集,率多訛舛,當為訂正而重梓之。但本人才疏學淺,特地乞求於大方之家。”

王肯堂對吳勉學刊印的書了如指掌:“你刊刻的《醫學六經》六種六十八卷、《劉河間傷寒六書》八種三十五卷、《痘疹大全》八種二十卷等,都體現了承繼醫脈正統的思想,刻工精良,裝幀精美,裝訂考究,獲得了學者士人紛紛讚譽啊。”

吳勉學也對王肯堂的書如數家珍:“哪及王大人您,編成了《證治準繩》四十四卷,竟然有二百二十萬字。另外,還著有《醫鏡》四卷、《新鐫醫論》三卷等,無不精準優良,校勘嚴密,是醫學大幸,是患者之大幸……”

兩人相互吹捧,心有靈犀一點通,大有相見恨晚之憾。吳勉學這才提出來,想出刊一套《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需要統編醫學名著,從《黃帝內經》,到當時的醫學著述,上下千年,縱橫全國,需要極其高深的專業學術知識,所以來請王大人支持。

王肯堂沉吟片刻,撚須頷首:“我也早有此意,但如果成書,大約有兩百來卷,那可是一筆巨大的花費呀。”

吳勉學站起來慷慨表態:“不要擔心,這資金我來出。”

王大人驚訝地問:“你要拿多少錢出來呀?”

“願以十萬家資成書,為百姓造福。隻希望王大人百忙中抽時間校勘。”

兩人一拍即合,很快投入花費巨資且勘校複雜的運作中。終於萬曆二十九年完工,《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四十四種二百一十五卷,浩大的醫著,成為我國最早彙刻的醫學叢書之一。三百多年後,還列為中華十大醫學叢書之一。

吳勉學一生刊刻圖書三百多種,三千五百多卷,大量的刊印醫學書聞名於世,吳本書籍也被稱之為明代的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