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蘇晗不是別人,正是惠妃蘇冷月的父親。
神武門之戰,孫無忌固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蘇晗也是左右形勢的梁柱。那時蘇晗手握重兵,守衛神武門的將校中也多半是他的人。可以說,神武門之戰的勝負,有一半掌握在他的手中。蘇晗和孫無忌不一樣。孫無忌從一開始就堅定地站在先帝這邊。甚至即使是在太祖朝時,在孫無忌的心目中,也是先帝為主。而蘇晗是追隨太祖舉義的第一批元老。那時先帝與隱太子、剿刺王之爭,不僅朝中大臣多有選擇,連後宮的嬪禦都在悄悄取舍。可蘇晗沒有。他的心裏隻有太祖。無論是隱太子,還是先帝,隻要沒有登這個位,都不是他心裏要效忠的君主。直到最後關頭,先帝在神武門之戰的前一夜,喬裝私謁蘇晗,深夜密談。才終於爭取到蘇晗的襄助。這一夜的密談,究竟談了什麼,始終無人知曉。先帝直至去世都不曾透露過。而蘇晗也打定主意要帶入墳墓。
新帝登基以後,蘇晗自覺年老力衰,向皇帝乞賜骸骨。皇帝不許,不僅加封蘇晗為寧國公,幾位公子也各有封賞,連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嫡長孫也早早享了餘蔭。雖有皇帝厚愛,畢竟敵不過年華老去。蘇晗又大病了一場,精神更為不濟。皇帝體恤他,特準許他五日一朝。
三日後,正逢蘇晗上朝的日子。
皇帝知道孫無忌想立誰為後,卻隻當作不知道,堂堂正正地提出要等三公齊在,再來議論。如此一來,既沒有明擺著去傷孫無忌的顏麵,可也沒有讓自己受委屈。
軟硬得當,明暗相濟,如何能不叫人欽佩。
而欽佩孫無忌,則是因為他分明也知道皇帝是給自己吃了一顆軟釘子,卻也當作不知道,端端正正地謝了恩。曆朝以來,功臣震主、權臣危君。孫無忌既是功臣,又是權臣,說句不好聽的,沒有他哪裏有皇帝。十個人在他的位置上,隻怕都要蓋過皇帝了,有幾個人能不囂張跋扈?至少鬧鬧脾氣,說兩句話是少不了的。
況且還有兩點。第一,憑心而論,皇帝登基三年,也的確是時候立後了。第二,他要推舉的人選當年也深得先帝心意。因此,孫無忌是有理的。
有功、有權、有理,卻還能如此安靜相待,孫無忌的修為可見一斑。
如此老成,不欽佩也不行啊。
皇帝一臉微笑地退了朝。一路上都不曾有半點兒不悅,隻是兩隻手背在身後,右手的大拇指輕輕地捏了一會兒左手的手腕。
高有忠看在眼裏,也不出聲,隻管跟在皇帝身後。
回到甘露殿,宮人忙著去沏茶,高有忠才輕輕叫住,特意吩咐道:“如今天有些涼了,茶水沏得清淡些,濃了容易傷胃。”
宮人遲疑了一下,因是記得皇帝一向喜歡茶沏得又濃又香,下意識地瞧了一眼皇帝。正瞧見皇帝剛剛坐下,聽見高有忠的話看過來,什麼也沒說,隻是彎起嘴角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