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需要過濾。這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把一個可以活動的架子在房梁上吊起來,架子是由兩根一米左右的木料做成的,中間連接在一起,兩根木頭都可以360度的活動。散開時有四個角,收攏時隻有一根木頭的兩端。在四個角上拴著包帕的四個角。包帕其實就是一塊布,可以是紗布,也可以是其他什麼布,你想要過濾成什麼樣子,就選擇粗一點或者細一點的布。把這些都準備好了,然後就把磨好的豆漿倒進包帕裏過濾。包帕需要一個人掌著,不停的搖動,有時候還需要用水透。流到下麵的是豆漿,留在包帕裏的就是所謂的豆渣了。豆渣都是給豬吃的,隻有豆漿才可以做豆腐。
第三步需要在鍋裏煮。把過濾好的豆漿放到鍋裏用柴火大火煮,等煮到水快要燒開時就需要點豆腐了。如果你要喝豆漿,就趕快抓緊時間吧。因為點豆腐後就隻有豆腐沒有豆漿了。說到點豆腐或許你也沒有聽說過。點豆腐就是在要燒開的豆漿裏放很多很多的酸水,然後豆漿就開始凝結成一塊一塊的,凝結起來的就是豆花,這個時候你又可以吃豆花了。
這個時候,母親就會叫我:
“來,吃豆花。”
我高興極了,豆花裏放一點油,放一點鹽,再加一點調料,然後就津津有味的吃起來。
“真香啊!”
最後一步就是把凝結的豆花舀起來,用包帕包著,放在簸箕裏,上麵放一塊木塊,木塊上再放幾塊石頭壓著。一會兒豆腐就做好了。
新鮮的豆腐放不久,還可以做成豆腐幹。過年時和著芹菜抄在一起,味道好極了!
除了做豆腐以外,過年時家裏還要做湯圓,做堿水饃饃,做魔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大巴山的風味,以前所有的這些吃的東西都是人工做出來的,很費事兒,所以並不是經常做,隻是在逢年過節時,紅白喜事時才會做的。現在有了各種各樣的機器,省力多了。不過做出來的味道卻沒有以前的香了!
(三)
除夕的那一天,院子裏的人都在自己家裏煮肉。房頂上的煙囪裏冒著青煙,肉的香氣彌漫在整個院子。提前幾天就把屋裏屋外打掃幹淨了,所以院子裏無論走到哪裏都特別特別的幹淨。
男人們在一起打著長牌,女人們在廚房裏忙碌,小孩子四處亂跑。
午飯前是要先上墳的,篩子裏用碗裝著剛剛煮好的肉,放在墳前,燒紙,燃放鞭炮。祭奠祖先,懷念已逝的親人。在這喜慶的日子裏,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裏也能夠快樂!“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除夕那一天,到處都在燃放鞭炮,“劈裏啪啦”的聲音,在山穀中傳響。
中午和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共享節日的喜慶。
新年第一天,穿上新衣服,發壓歲錢,貼對聯,走親訪友,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這個時候,大夥兒都忘記了自己的艱辛,完完全全的沉靜在這種喜慶的氛圍裏。
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