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耳動聽——土類樂器(1 / 3)

悅耳動聽——土類樂器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土類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曆史。塤是我國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6孔,也稱“陶塤”,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製和骨製等。

塤是我國古代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我國音樂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

到了秦漢以後,塤在我國的音樂曆史上主要用於曆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

陶塤的起源與不斷完美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國中原地區有一個小夥子叫做塤,他非常喜歡唱歌,也喜歡吹奏各種樂器。

有一天,塤在街上撿到一個破舊的陶壺,這個陶壺樣式非常特別,塤便利用這個陶壺改造成了一件樂器。

塤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他覺得這個樂器能抒發自己的情意。塤天天都要吹,淒婉纏綿的樂聲飄呀飄,這如泣如訴的樂聲。

後來,有一個漂亮姑娘叫做張小紅,是張員外家的千金小姐。張小紅聽到了塤動人的樂聲,被這悠揚婉轉的樂聲所感染,她喜歡上塤這個聰明的小夥子。

於是,張小紅讓父親請來了這個叫塤的小夥子,張員外見這個小夥子相貌英俊卻衣衫襤褸,他心中很不悅,很快叫人把他打發走了。

塤雖然見到了張小紅,卻被她父親趕了出去。塤也很喜歡這個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裏叫著姑娘的名字離開了人世間。

據說,塤的心卻變成了一顆紅寶石,一位過路的匠人看見了這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和那個陶壺樂器,於是他就拾起紅寶石,鑲嵌在陶壺樂器上,將這件破舊的陶壺樂器打造成一個“心”形的飾物,然後擺在集市裏賣。

後來,張小紅路過集市,她看見這件樂器,馬上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她想起了塤,於是就買了下來帶回家裏。

小紅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塤,她很是傷心,禁不住落下淚來,姑娘的眼淚滴在紅心寶石上,這件樂器被姑娘的淚水浸潤了以後,忽然碎裂開來。

後來,人們得知了這個故事,為了紀念發明這個樂器的塤,便將它稱為塤了。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土類樂器,也是我國古代吹奏樂器之一。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田獵工具。遠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係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人們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後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塤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最早的塤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麵,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曆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比如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隻有吹孔,無音孔,約7000多年的曆史。

還有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隻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約6000多年曆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後來,人們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係社會晚期的陶塤,有3個音孔,能吹4個音。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製,石製和骨製的,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到了晚商時期,塤發展到5個音孔,能吹6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經有6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聲音階和7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6個音孔,經曆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到了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是聲音諧和塤在這方麵的音樂功能是顯著的。

春秋時期人們認為:

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

這便說明了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在我國先秦時期,塤特別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旁注]

員外 古代指正品官員以外官員,全稱為“員外郎”,也可以指地主豪紳。其實正品官員以外的官員,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官製的改革,明代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閑職,它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和財富聯係在了一起,隻要富人肯花銀子,他們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所以一些富豪都可以稱為“員外”。

陶 在我國有上萬年的曆史,一般以一種易熔黏土製造。我國有“四大名陶”即: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和雲南建水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當中,形成了各自穩定的特點。其中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之類,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

田獵 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生產活動,它並與祭祀有關。禮法規定,田獵不捕幼獸,不采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小獸,不破壞鳥巢。另外,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餘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這些禮法對於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是有積極意義的。

仰韶文化 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是在河南三門峽澠池仰韶地區被發現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但仰韶文化的中心是陝西華山。仰韶文化以陝西華山為中心分布,東起山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在陝西關中、陝北一帶。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我國古代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

聖人 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在我國,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學造詣高深者,才能被稱為聖人。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定義,嚴格來說,它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閱讀鏈接]

塤和塤的演奏,體現著我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曆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塤與篪的組合是古人長期實踐得出的一種最佳樂器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