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金融的競合時代(1 / 2)

互聯網金融的競合時代

金融

今年6月以來,阿裏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強勢闖入中國金融界,中國傳統金融業“互聯網化”的進程也明顯提速,互聯網與金融“雙向融合”的趨勢正在加強。

6月,中國互聯網巨頭阿裏巴巴上線理財業務,用戶可將用於購買商品的周轉資金存入名為“餘額寶”的產品,即可自動購買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

到9月末,隻與“餘額寶”對接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資金規模已達556.53億元。而經過“雙11”中國購物狂歡節的“洗禮”,截至11月14日,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開戶數超過2900萬戶。而此前,天弘基金在中國隻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

據天弘基金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雙11”全天,“餘額寶”共接受全國556萬用戶1679萬筆支付申請,順利支付了61.25億元資金。

阿裏巴巴的“餘額寶”隻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典型代表。在其帶動下。騰訊、新浪等紛紛進入金融行業,侵蝕中國傳統金融巨頭的“既得利益”。

壓力之下,有金融機構向其伸出橄欖枝,化敵為友;有的則自成一體,將經營觸角伸向互聯網領域,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業的“雙向融合”已初現端倪。

銀行市場遭遇瓜分

青島某地方性銀行研發部負責人在談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衝擊時認為,類似於人人貸和阿裏金融這樣服務個人和小微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組織並不會對銀行的貸款業務產生很大衝擊,“大家都在談這些互聯網小額貸款的衝擊,但實際上雙方的業務範圍目前並沒有交叉。互聯網金融做的業務一般數額都很小,而由於成本太高,這些業務正是銀行不願做的。”

不過,隨著新的市場參與者的不斷加入,銀行曾經壟斷的多個市場麵裏重新瓜分的境遇。近年來,支付領域的創新和市場參與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市場快速發展,憑借超脫於銀行的中介地位,加快了在支付結算、賬戶儲值、財務管理甚至是資金融通等各領域的拓展,對電子銀行業務和市場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和衝擊。

年末,銀行攬儲大戰再起。不過今年有所不同的是銀行存款外流明顯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阿裏巴巴、百度等紛紛借網絡渠道推出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吸引了大量客戶的閑散資金進入。

在此情況下,銀行不得不出手以保“地盤”,衝“時點考核”,攬儲手段除了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外,存款送禮的現象也開始抬頭。不少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度高達6%以上。

銀行攬儲壓力陡增。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僅5061億元,創下今年以來新低,與此同時,10月份人民幣存款負增長4027億元。有分析人士指出,貸款投放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派生存款的變動,銀行存款壓力可見一斑。

實際上,2012年下半年先後推出的貨幣基金T+0模式、交易型貨幣基金等創新產品,貨幣基金的流動性和投資便利性逐步提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崛起,以阿裏巴巴和天弘基金聯合推出的餘額寶為代表,互聯網渠道為貨幣基金提供了大量客戶,這部分客戶的資金脫離銀行存款渠道轉向電商等互聯網理財渠道。

瑞銀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認為,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對於銀行存款資金造成了直接的壓力,因為在貨幣基金模式下商業銀行原有存款客戶直接變成了資產管理機構貨幣基金客戶,該部分存款資金來源、流向等完全脫離銀行存款的操作過程。

為“我”所用

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但對於傳統金融而言,仍可以為“我”所用。互聯網金融為改善客戶服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互聯網普及和網上金融消費習慣形成奠定了客戶群基礎,而搜索引擎、數據挖掘及雲計算等發展能將社交網絡發布、傳遞和共享的廣泛、全麵、冗餘的個人或機構信息篩選、在加工及組織形成針對性、標準性、動態連續的金融信息,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互聯網銀行和大數據技術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盒相關數據。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突破地理距離限製,實現小微企業網絡社區化,構建出一個龐大的網絡“熟人社會”。通過捕捉及整合相關人際關係信息,並進行合理分類,小微客戶信用行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聯網收集和監控的是第一手真實信息,做的是“場景性評審”;而銀行傳統的線下審核隻能靠客戶經理搜尋各種第三方資料,做的是“轉述性評審”。第一手信息往往比第三方資料更可靠和準確。在信息充分收集的情況下,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