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的“素質裂痕”
尚地產
作者:冀實
新型城鎮化方案至今難以出台,不僅在於利益難以協調,更在於找不到一個清晰的路徑。新型城鎮化麵臨艱巨挑戰。
備受關注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召開時間一推再推,《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至今尚未出台。目前,發改委官員解釋說,一再推遲的原因在於中央和地方理解的尺度不一。中央寄希望於要集約、要理性、要新型,地方是要加快、要建新城新區。新型城鎮化方案至今難以出台,不僅在於利益難以協調,更在於找不到一個清晰的路徑。新型城鎮化麵臨艱巨挑戰。
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新型城鎮化如何彌補“素質裂痕”。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曆程,工業化後期的城鎮化動力將從製造業轉向房地產租賃業、專業服務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等行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而我國新型城鎮化人口多處在產業低端,毋庸諱言人員素質較低產生了城鎮化人口“素質裂痕”。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國新型城鎮化至少麵臨三個有利條件:
其一是當前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達到700萬人左右,占當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不乏創新、創業人才。無論推進不推進新型城鎮化,這700萬大學畢業生新增就業就在城市,而且大部分就業在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這部分新增城鎮人口的素質是有教育基礎保障的,他們所要求的僅僅是公平的創業、就業環境和工資待遇,當然還有住房保障。
其二是非戶籍常住人口高達2.6億,這部分人口基本在城市就業,其中大部分市民不存在就業難題。如果每年有1000萬人轉為城市居民,單單消化這部分人口,就需要26年;如果加快到每年"人,仍然需要5年的時間。這還沒有包括他們所供養的子女、父母等人口,按人均撫養一個人口計算城市戶籍人口吸納總數將達到5.2億人,如果仍按每年5000萬人口轉化為戶籍城市人口。則需10年。他們轉為城市人口所麵臨的問題是消除就業歧視達到同工同酬,在中小城鎮部分人口甚至根本不用政府建設保障住房。當然,需要解決的、更急迫的問題是老人養老、孩子就學、保險醫療等問題。不僅對這部分人來說,就是對戶籍城市人口來說,這些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未富先老帶來的老無所依和供養壓力問題。
其三是我國經濟轉型趕上了智能和互聯網時代,這是當前最大的形勢,高學曆、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崗位甚至麵臨更為嚴重的挑戰。比如我們通常認為醫生是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很難被取代,但是由於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機器的診斷正在替代經驗豐富的醫生。製造業的流程化、分工精細化、智能化等管理,專業服務業也許會被智能技術所取代。網絡和智能時代,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首先麵臨挑戰。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這三個有利條件能不能彌補所謂的“素質裂痕”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人口“素質裂痕”轉變為三個具體問題:一是如何形成公平公正的創業就業環境,也就是政府和社會轉型問題;二是如何建立國家服務體係和基礎設施問題,是建立服務型政府問題的延伸;三是發展網絡智能經濟和勞動力密集特征相結合的產業行業問題,比如物流行業很好地結合了兩者的特點,既為互聯網商店提供了配送支持,也符合了我國新增城市人口的素質特點。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更多更好的行業將會發展起來,不僅吸納新增城鎮人口,還能促進經濟轉型。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向前,難題將迎刃而解。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