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日本
旅遊
作者:章婧
在日本研修期間,我們利用周末的時間,自費遊覽了日本的幾個城市與鄉村,在研修之外,有了更深的感觸與感動。在這個與我們有著愛恨情仇,又在經濟、文化等方麵難以割分彼此的鄰國,我們可以找到經典與傳統,更能體會到現代與新潮;可以找到生活,更能找到禪意;可以找到差異和共鳴,更能看到差距和引發思考。
在這裏感受唐宋意韻
京都在公元794-1869年為日本首都,最早的名字叫“平安京”,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西安,是日本人心靈的故鄉。在日方為我們安排的研修日程中,將京都作為唯一贈送旅行項目。奈良距離京都僅有50分鍾車程,是平安和室町時代的佛教聖地。
最早知道京都與奈良是上學時讀梁思成的建築史。梁思成早年隨父親梁啟超在日本,可以說他的審美裏浸淫著京都與奈良木質古建築的幼年記憶。二戰後期,盟軍反攻日本,梁思成時任教育部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整理古跡遺址名單,在地圖上標明位置,並向盟軍提交不要轟炸的建議。在他的力保之下,京都與奈良躲過了浩劫。梁思成曾說“感情上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與文物無國別”,他的兩位親人因抗日犧牲,而大師心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奈良縣文化會館樹立了梁思成銅像,想來如果大師看到今天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這些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代表作仍然完好如初,會當欣慰有加。
盡管行前有一些粗略的了解,但到了那裏,相信中國遊客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唐詩,或者更早的中國典籍《詩經》。與西安、北京的大氣磅礴不同,京都、奈良的氛圍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遙遠的上古、中古時代。到處是青苔野菌、參天大樹,“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我不禁感慨,為什麼是在日本仿佛回到了中國的詩經時代?一位在日本訪學過的朋友這樣回複我:“到了那地,沒法讓人恨了,隻能讓人驚,讓人感,讓人歎。”對於從小熟讀唐詩宋詞長大的中國人而言,京都的清嘉山水完好具備我們早已不存的唐宋意韻,難免會在心靈上受到撞擊。
也許是因為遊人不多,“日暮掩柴扉”、“遠上寒山石徑斜”還有“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這樣的唐詩意境唯有在此能找到。能找到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有形的山林,不僅是世界上迄今保留的最大的木結構建築,還有中國的茶道、香道、瓷器、漆器等。
徒步在岐阜
岐阜縣(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曆來不在初次到日本的觀光遊覽線路中,但在一些資深旅行家的博客中大為推薦。鑒於日後旅行的機會還會有,而在日本居住一段時間的機會難再有,在第二個周末,我們選擇了位於岐阜縣中津川市的馬籠鎮到妻籠鎮古驛道徒步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