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遠的曼德拉(1 / 3)

永遠的曼德拉

人物

當地時間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逝世,享年95歲。盡管早有心理預期。但曼德拉逝世的噩耗傳來的那一刻,全世界依然震驚和不舍,陷入悲痛之中。

曼德拉的一生堪稱傳奇。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就被尊稱為偉人,曼德拉卻當之無愧。曼德拉,享譽全球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了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他鐵窗麵壁27年,進行了長達50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從階下囚一躍成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為新南非開創了一個民主統一的局麵。

“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曆風雨,笑對人生。”曼德拉在自傳《漫漫自由路》中寫的這句話,道出了他人生歲月的真正光輝之處。

曼德拉逝世後,南非總統祖馬宣布,南非將為曼德拉舉行國葬。全國將從12月6日起降半旗致哀,直至國葬結束。一名英國外交人員說:“他是地球英雄,他的葬禮將是丘吉爾以來最大的國葬。我想任何國家都會想要參與。”

祖馬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表示,“我們民主國家的創始人曼德拉離開了我們。他現在安息了,我們國家失去了一個最偉大的兒子,我們的人民失去了一位父親……這是我們最悲傷的時刻。”

“曼德拉為自由進行了不懈的鬥爭,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他的謙遜、愛心和人道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愛戴。曼德拉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對人類的愛,他的品質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祖馬呼籲南非人民繼承曼德拉的遺誌,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種族和性別歧視、日益民主和繁榮的公正社會。

酋長之子到革命鬥士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凱斯一個部落酋長家庭,他的父親葛德拉·曼德拉擔任當地滕布人首領約金塔帕·達林迪耶博的顧問,娶了4個妻子,有4個兒子和9個女兒。曼德拉是家中長子,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部族人稱他為“馬迪巴”。

曼德拉在其自傳《漫漫自由路》中寫道,父母不識字,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幼年時受“風俗、宗教和禁忌”約束,放過牛。

曼德拉是家中唯一受過教育的孩子。7歲時,他被母親送到古努一所教會小學,老師給他起名“納爾遜”。9歲時,父親去世。曼德拉回憶,他當時感覺“無依無靠”。不過,他似乎繼承了父親“叛逆性格”和“對公平的堅持”,為他長大後的鬥爭生涯留下烙印。

之後,母親把他帶到首領約金塔帕的“王宮”中,擔任護衛。

曼德拉與約金塔帕的孩子們一起生活。他回憶那段時光,首領待他如同親生兒子,他感到自己如“王子”。王宮中,他聽聞先輩對抗英國殖民者的故事,萌發帶領人們爭取自由的想法。

23歲,曼德拉為逃避包辦婚姻,逃往約翰內斯堡。兩年後,他開始在金山大學學習法律,與不同種族和背景的學生交往,既遭遇種族主義歧視,也接觸非洲人爭取自由平等的思想,燃起對政治的熱情。

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隨後,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1944年,曼德拉加入非洲國民大會,開始投身政治。這一政黨反對種族隔離製度,爭取不分膚色、種族的同等權利。不久後,他建立非洲國大青年聯盟。幾年間,他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全國副主席。

在此期間,他與夥伴奧利弗·坦博在開普敦開設一家律師事務所,為請不起律師的黑人提供免費或低價法律谘詢服務。當時,南非國民黨執政,它代表白人農牧場主和資本家的利益,主張“白人至上”,製訂一係列種族主義法律和法令,使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係統化、製度化,當局鎮壓黑人權利運動,引發黑人強烈不滿。

依據當時法律,黑人地位低下,可遭遇任意搜捕、毆打甚至槍殺;黑人不能涉足白人商店、餐館和娛樂場所,不能和白人同乘公共汽車、不能喝酒、不能經商。膚色成為南非人命運的關鍵。

在非國大的一次會議上,曼德拉發表題為《自由之路無坦途》的演講:“治療我們(南非人)傷痛的時代到了,彌合我們裂痕的時機到了,這個時代應由我們建立。”

不少人評價,這次演講是對種族主義政權的“宣戰書”。

1960年,非國大被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曼德拉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同年3月21日,南非軍警在沙佩維爾血腥鎮壓參加大規模反種族歧視示威遊行的民眾,69人喪生,超過100人受傷,釀成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

一年後,曼德拉創建非國大秘密的軍事組織“民族之矛”,誓言“不惜任何代價爭取全南非人民的平等和正義”,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

獄中“播種”

1962年,南非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出國罪”逮捕曼德拉,兩年後又以“企圖暴力推翻政府”罪,判處他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