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風之變(1 / 1)

文風之變

文化

作者:王旭明

當前全國各地正在掀起深入開展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全而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熱潮。

剛拿到《決定》,我即為其中許多新鮮的描述、明確的舉措和簡練的句式所激動,最激動的當然是這份文件中的幹貨。如:不許辦重點學校重點班;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製度;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還有放寬二胎,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廢除對非公有製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等等,這些規定涉及經濟、教育、人事製度、現代民主、人權、公民社會等諸多社會生活方麵,可謂洋洋大觀。與以往的文件不同,這裏沒有大段成績的描述,沒有過多大詞堆積,一件一件準備幹的新鮮事兒都在裏頭,實實在在。此外,在《決定》中還有很多新鮮的提法。可以說,《決定》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宣言書。共16個部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都讓人覺得具體可感,讀之耳目一新。

對於《決定》稿的起草,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把握全黨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回答各方麵問題和關切,研究提出改革總體設計和針對性舉措,明確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製、推進方式。改革的文件要堅持改革的性質;改革的文件要突出改革的舉措。按照習近平“不‘十全大補’、不麵麵俱到”的要求,文件起草組堅持“三不寫”:一般性的舉措不寫;重複性的舉措不寫;純屬發展性的舉措不寫。

從《決定》文本到《決定》出台前後過程,我們看到了不可忽視的一點——文風之變,早在2009年12月,習近平同誌就曾撰文旗幟鮮明地提倡“短實新”的文風。短,就是要力求簡短精煉、直截了當,觀點鮮明、重點突出。能夠三言兩語說清楚的事絕不拖泥帶水,能夠用短小篇幅闡明的道理絕不繞彎子。實,就是要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無病呻吟的話,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故作高深的話。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據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對文件起草組上報的每一稿,逐條、逐句、逐字都認真審閱,提出許多重要修改意見,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說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短實新的文風真正落到了實處,體現在黨的綱領性文件中。

怎樣在學《決定》內容的同時做到文風轉變呢?

我以為,要把在《決定》出台後敢不敢、善不善、會不會轉文風作為考驗每一個共產黨員是否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標誌,才能促使文風轉變。

轉變文風重在“轉”字,貴在“練”字。我們一定要從過去習慣的“假、大、空,官、套、廢”這一套話語模式中轉過來,以清新文風陳改革與發展之中國鮮活實際,述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以及攻艱克難的措施和辦法。所謂轉文風貴在練,說的是文風不是喊出來的,是在以新文風理念指導下,在紮紮實實工作的基礎上一篇篇、一段段、一字字練習出來的,更是反複修改、認真打磨而成的。

讓我們回顧一下決定出台的過程。2013年9月初,從《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發,廣泛征求各方麵意見起,不到一個月,文件起草組共收到總計2564條意見和建議。之後,起草組選其要者形成提交全會審議的文件稿。這其中充分吸收了關注度高,對全麵深化改革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意見和建議。反饋意見的吸收率超過40%;增寫、改寫、文字精簡等修改共539處;覆蓋114個單位,8個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1120多條意見和建議。而此前,為了撰寫決定,黨中央還廣泛征求意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座談會,認真聽取各方意見。深入思考、重點研究,不斷深化、細化、係統化……有了這樣的作風和政風,文風才能新鮮而實在,才能真正達到“短實新”的新境界。

改文風還要有堅強果斷的行政措施。黨政有關部門這次一定要下決心出台一係列具體措施和規定,對於喜歡說假大空、官套廢的人,對於工作作風浮躁、浮誇的人要給予批評公開通報,不提拔、不重用、不加薪。一定要讓八股氣在中國官場沒市場,讓陳舊腐朽和枯燥呆板、落後的文風失去歡樂場且沒有位置,讓追求短實新的新文風成為官場新的風向標和衡量尺。

從《決定》前後看文風之變,我們學習和體會到的不僅是《決定》中的新思想、新動態、新主張、新方向,還有紮實的新文風以及這樣一絲新風帶給所有人的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