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奢侈品隻是個符號而已(1 / 1)

奢侈品隻是個符號而已

專欄

作者:王溱

奢侈品因昂貴的價格曾讓國人望而卻步,但如今卻成為人們時常掛在嘴邊,隨手可以拈來,肆意炫耀的尋常之物。幾乎有點購買能力的消費者,或多或少都會有幾件奢侈品。據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人支撐了全球奢侈品市場半壁江山。

許多出過國的人都有這種經曆和體會,走出國門,購買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購買的能力不斷提高,奢侈品成為主要追逐對象,甚至達到了趨之若鶩的程度,讓許多外國人瞠目結舌,又羨慕不已。典型的例子:地處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LV旗艦店,早上大門沒開,門口已聚集了許多人,打眼一看幾乎清一色的中國人。店門一開,蜂擁而入。不問價錢,看好了便抓在手裏,生怕別人搶去。大凡來過的,手裏沒拎上幾個包包離開,算是白來了。誰看了都吃驚:中國人真是有錢!

確實,奢侈品之所以被冠以“奢侈”,關鍵就是價位異常,其潛台詞就是一般人承受不起。如同過去所說的山珍海味,隻有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才有資格享用,老百姓隻有聽聽說說的份。但如今不同了,國人口袋鼓起來了,不再是畫餅充饑,而是心想事成的付諸實踐。囊中充實,看好了就“拿”下,不眨一下眼睛,不皺一下眉頭,這就是“實力”。讓外國人驚訝的是有這種實力的中國人太多了!幾乎所有出國的人,都大包小包地往回托運。國人稱之為“掃貨”。“掃”的意思是清除幹淨,國人把國外的奢侈品都“劃拉”幹淨了,又把進口國內的也買了底朝天,怎能不讓外國人“大驚失色”,“大惑不解”。

中國人真就那麼有錢?答案是,有真有的,也有假有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出現了大批企業家、房地產商、五花八門的金領族。這些人是富裕階層,年收入最低要用七位數計算。有了錢,自然要提高生活質量和標準。財富的象征是什麼?奢侈品首當其衝。開“賓利”車,戴限量版的“百達翡麗”表,提“香奈爾”香包,穿量身定製的“範思哲”服裝,灑“雅詩蘭黛”香水,這是許多追求奢侈之人向往和夢想的奮鬥目標。一個國內工商“精英”培訓班赴巴黎考察,購物時對導遊言明:非大牌不去。於是,去了“LV”,又去“阿瑪尼”,接著又奔“香奈爾”,一天下來,二十幾個人,最少的刷卡40多萬元人民幣,多的達百萬元,還連說太便宜了。這是真有錢的。

更多的是有點小錢,攢著不花,最後積成了“大錢”。這大都是工薪階層。看著別人享受奢侈品,心裏發癢,卻無力購買。怎麼辦?咬牙跺腳方方麵麵省,說什麼也要混上個奢侈品。這種人是假有錢。別看她背著LV,穿著阿瑪尼,豈不知背後受了不少苦,奢侈品對其而言,不能算是沉重的壓力。起碼也算是受屈的包袱。外國人看到的相當數量的是這類人。好不容易出回國,把攢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錢一下子得瑟淨了。讓人感到真有錢!其實徒有其表。

國人對國外奢侈品如此青睞,但實際真正了解其精神內涵的卻寥寥無幾。出國在國外拚命購買的人,如同瞎子亂摸。絕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從眾心理作祟。看著別人買,自己也買。至於為什麼要買,值不值得買?根本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人雲我雲,滿大街都是背LV的景象出現就不奇怪了。

其實還是虛榮心占上風。凡事講麵子,麵子上好看,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計。奢侈品之所以“堅挺”關鍵都有響亮的“招牌”,而國人特別在意招牌。似乎有了招牌就有了極大的麵子。至於實用性似乎沒人在乎。實際奢侈品更多的隻是個符號而已。動輒上萬元的LV,材質一直用“皮革”,其耐用性真不如國內有些價廉物美的“真皮”箱包。但國產貨再好,因為沒有響亮的招牌,隻能被“嗤之以鼻”。更多的人心甘情願地把大把票子擲給外國人。相反倒是許多外國人很講實際。法國人拎LV的極少,500萬元的賓利車在英國也是很難賣。但到了國人這裏卻都變成了寶貝,真不知道國人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