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2
生活氣息濃鬱的落腔
在宋代,民間戲藝十分繁榮,那時在廣大的城市和鄉村處處都有演出的場所,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瓦舍勾欄,在這種新興的遊樂場中,上演的戲藝節目可達百種,尤以說話、傀儡、雜技、雜劇、影戲為盛,而演繹這種戲藝節目的人,被稱為“路岐人”。
“路岐人”遊走四方,撂地為場,以各種娛樂性的雜耍、魔術、角抵、馬戲、歌唱、曲藝謀生,其中也包括情節簡單的戲劇性表演。後來,路歧人為了吸引更多人,創作了一種說唱體歌曲,名為“蓮花落”。
“蓮花落”通常是七言句的順口溜,有時也作故事的引擎,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藝人們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的作用。
到了元代,“蓮花落”演變成為一種長調。到清代則演化成為一旦一醜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
清代中後期,有一位姓趙的專門演“蓮花落”的演員,百姓都非常喜歡。後來有一天,他偶然聽到了內黃縣的民間小曲,覺得非常悅耳,於是他將內黃本地的民間小曲巧妙地與“蓮花落”相結合,並把當時的曲調板式固定下來。
逢年過節的時候,趙藝人帶領其他藝人化妝上台演出一些短小的節目,頗受歡迎,群眾謂之“內黃落子”。看到群眾這麼喜歡這種小曲,趙藝人和其他演員商量了一下,給自己創造的新的小曲取名為“落腔”。
趙藝人將蓮花落由一人飾演多個角色、采取跳進跳出的演出方式,逐漸演變為多人多角、分別上場、多場曲目的戲劇演出方式,完成了由單純的“腔”向複雜的“戲”的過渡。
趙藝人等一批落腔創始人又創編了大量的落腔劇目,使落腔在內黃及周邊地市廣為傳播,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演唱落腔。
地方誌《武安縣誌》記載:
清鹹豐初年,武安藝人李希順曾先後四次來到內黃,尋找趙藝人,求學落腔。
說明當時的落腔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時期,落腔的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家庭故事,內容通俗易懂,鄉土氣息很濃,老百姓看著戲往往就能想起自己家中的事,因此大家極為喜歡,再加上表演落腔的服裝和道具相對簡便易置,兩三人便可搭班演出,所以落腔發展很快
據《河南省落腔音樂集成》記載,清代同治年間,內黃縣碾頭有一個人名叫“吳三麻子”,他組建了一個落腔班社,收留了河北武安著名的藝人賈成全,加上當地的一些落腔藝人,在碾頭辦起窩班,一邊演戲,一邊收徒,其規模一度成為內黃最大的落腔班社。
碾頭窩班共辦過三期,招收學徒百餘人。後來成為落腔知名藝人的趙清文、王海昌等人都曾在碾頭窩班中學過藝。但由於戰亂,碾頭班被迫解散,不過碾頭班讓落腔紅遍了黃河故道。
但此時的落腔隻是活躍於廣大農村的“高台”之上,很少在大一點兒的城市演出。由於京劇、梆劇、評劇等主要劇種的盛行,像落腔這種民間劇種隻能在城市一角的席棚戲院裏演一下。
落腔在當時隻是一種民間大眾的娛樂項目,具有大眾性和下層人民的獨創性,也反映了當時落腔是受廣大群眾歡迎的、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
在其流行區域,一些傳統的劇目如《藍橋會》、《小二姐做夢》、《小喜隻趕嫁妝》等,都反映了民間的日常生活和下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婆媳關係、婚戀嫁娶、勞動生活等方麵的內容。
到了清代末年,落腔盛行,豫北各地班社普遍建立,此時期落腔的聲腔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三大流派。它們分別是以安陽、林縣、成安、臨漳為中路,稱“落子腔”。以武安、涉縣為西路,稱“武安落子”。以內黃、魏縣、清豐、南樂、滑縣、濮陽為東路,稱“落腔”。
這三個流派各有特點,西路武安落子聲腔層次多變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中路落子腔發音較平,然而唱腔粗獷講究偷字閃板擅唱花腔;東路落腔平穩古樸,吐字清晰,長於悲劇。
20世紀初期,在內黃的落腔班社猶如雨後春筍,發展相當迅速。以楊兆林為管事的碾頭科班,以段珍為管事的北街戲班,以及遷民屯戲班、杜村戲班、南野莊戲班等,有名有號的就不下20家,還有許多臨時搭建的社班。
一時間,內黃落腔異常熱鬧,各鄉各村基本都有一套可以上台演出的落腔班子。但此時的落腔劇目還沒有太大的改變。
後來,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所提倡的“戲劇改良”思想,逐步深入到河南戲曲界。內黃落腔也在戲曲的題材上作出了很大改革,主要表現在戒煙、戒賭、放腳、反包辦婚姻等方麵。
此外,在和各地的戲曲相互交流中,落腔取長補短,不僅增加了很多劇目,而且在舞台設計、表演動作和人物造型上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隨著交流越來越廣泛,落腔的演出區域也逐漸擴展到山東、河北等地。
落腔內容主要反映了民間的日常生活和下層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婆媳關係、婚戀嫁娶、勞動生活等方麵,如《借髢髢》、《藍橋會》、《小二姐做夢》、《小喜隻趕嫁妝》等。
這些劇目充滿了鄉村農民的氣息,鮮明地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觀念、人生態度,並揭示了平民百姓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推崇,對假、醜、惡的鞭撻,它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曆史生活、思想道德情操和審美理想。正是因為落腔的表演極富生活氣息,從而紅遍了大江南北。
[旁注]
角抵 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晉代角抵出現了另一名稱 “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兩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
評劇 流傳於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代末期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閱讀鏈接]
1937年以後,落腔的一些班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宣傳救國愛民,除了上演傳統劇目外,還編排上演了《做軍鞋》、《李來成家庭》、《王黑蛋參軍》等戲。
這些劇目對宣傳、發動、組織群眾開展革命鬥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落腔的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後,落腔發展到鼎盛時期。土改運動中,落腔業餘劇團遍及安陽一帶,在原有的一些劇目上又新編創了《王貴與李香香》、《兄弟開荒》、《血淚仇》等現代劇目和自編的時事小戲,其內容主要表現農民對土地的熱烈渴望和對黨的政策的擁護,對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河南梆子的元老宛梆
明末清初,陝西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市,結合南陽民歌小調,鄉音俚語,逐漸演變而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它基本上保持著河南梆子的早期精華和原始音樂形態,其唱腔優美,風格獨特,人們稱之為“唧唧梆”、“老梆子”或者“南陽梆子”。
1821年後,南陽梆子的逐漸興盛起來,其班社遍及南陽各地。同時,豫南和豫東的沙河兩岸,以及湖北襄陽、陝西商洛等地都有南陽梆子流行。
其間,有著名生行演員有劉貴生、周桂琴。旦行演員有侯太香、王春生及醜行演員“迷瞪”等。
王春生在《春秋配》一劇中,曾將慢板中的“寒腔”用於唱段之首句起腔。打破了原來的起腔程式。在《二冀州》中,他又適當地吸收了漢劇和南陽大調曲子的音調,豐富了南陽梆子的唱腔表現力。在南陽群眾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
生娃兒謳一腔,迷了八道崗,男的不做活,女的不燒湯。
清代末年,河南各縣民間的春祈秋報,婚喪嫁娶,多唱南陽梆子,其流行程度極為普及。到處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裏哼著梆子腔”、“桃黍地裏喊亂彈”的民謠。可見,當時南陽梆子的流行。
當時南陽梆子的班社更是星羅棋布,遍及南陽各縣,影響較大的班社有南陽城關的白音堂班、十八裏崗班、府門外班、高廟李莊班、石橋黃碧班、掘地坪班,社旗泥河班,鄧縣的磨戶張班、構林班、林扒班、庫糧房班、肖店班、蔣莊班、桑莊班、灘班,新野的孔樓班,內鄉齊營齊大茂班、王店四張張風山班、西後街王福清班、曹衝班、螺螄河班,鎮平城關王少班、蘆醫廟班、石佛寺班。
以及方城、南召、唐河、桐柏等地的班社數以百計之多,演出地域除宛屬各縣之外,東至沙河兩岸的周口、項城,西至商洛、藍田,北到盧氏、靈寶,南達襄樊、河口。
1853年,內鄉夏館張珊創建了“公義”班,該班名角薈萃,箱具齊全,先後培養了著名武醜王老四等諸多的藝術人才。
“公義”班由赤眉齊俊顯任戲主之後,請來著名演員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紅臉翟道三、著名黑頭杜林保相繼加入該班,使“公義”班的名聲大振,成為宛屬各縣梆子班無人匹敵的班社。
新中國成立後,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
宛梆的唱腔結構屬板腔體。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尖板4個板類。慢板類僅有慢板一種板式。慢板的起板過門大致有長短兩類。
長過門是由幾種長短不等的散板樂句或鑼鼓點落台引出一段14小節的旋律構成的。短過門則是在散板引句的最後一個音入板起唱。
慢板的上、下句均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一般落5或1音。其基本結構是由一對可以反複的普通上、下句構成的。上、下句唱腔之後,均有隨腔過門。
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中、快之分。它們的基本結構相同,隻是慢速者旋律較繁複,用花腔較多,隨腔過門亦較長。快速者旋律較簡潔,沒有花腔,隨腔過門較短或被刪減。
中速或慢速的慢板唱腔中,花腔較多。均是在普通上、下句基本結構的基礎上予以擴展變化而成的。在上句中有“頭腔”、“工字調”、“小哭腔”、“三腔”、“老三腔”和“寒腔”;在下句中有“二腔”和“哭二腔”。使用上述花腔時除“寒腔”外,大都采用假聲翻高的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