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鄉音——桂劇(1 / 3)

桂林鄉音——桂劇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地市和梧州地區北部操官話的城鄉。

桂劇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在武戲中也多文做。桂劇劇目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由於其產生和發展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係統的兄弟劇種相似。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展日臻成熟。

祁劇催生桂劇出現

清代乾隆年間,在桂林的青山綠水之間,一條石階路彎彎曲曲從山腳直通山腰,石階路的盡頭是一座書院。書院大門高懸一個牌匾,上麵寫著“儒林書院”4個大字。

此時的儒林書院寂靜無聲,學子們已經放學,書苑內隻剩下一個年過四旬的先生,此人叫王崇文。他是湖南衡陽王家旁係,幼時曾經就讀於湖南嶽麓書院,師從嶽麓書院山長王文清。王崇文後來離開湖南來到桂林開辦書院,取名為儒林書苑,已經有20多個年頭沒有回過湖南了。

眼看著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王崇文對家鄉更加思念,此時正站在山腰青石之上,抬頭向家鄉的方向張望。王崇文忍不住對著山風吟著《離騷》之中《湘夫人》的詩句:“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正在此時,忽然有人接著王崇文的詩句繼續吟道:“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搴汀州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王崇文順著聲音看去,發現一個青年人正背負著雙手,站在山間石階之上,神采奕奕得看著自己。王崇文開口問道:“請問,你是何人?”

台階下男子說道:“學生錢塘金農,好遊曆,久聞先生大名,先來特意拜訪。”

王崇文聽到金農的話後,對金農笑著說道:“恐怕你不是來拜訪我的,而是來打探端午節時哪個班社前來表演的吧?”

金農聽到王崇文的話後,有些尷尬,笑了笑說道:“慚愧,被先生看穿了。我早就聽說湖南祁家班表演精湛,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親眼觀看。昨夜住店之時聽說王先生每年都要邀請家鄉戲班在端午時節前來助興,於是想打聽一下情況,看看是否有幸在此得償所願,觀賞祁家班的表演。”

此時的金農還遠沒有什麼名氣,“揚州八怪”的名望還沒有打響。盡管如此,王崇文也對金農另眼相待,將金農讓進了學院內部,奉茶相待。

這一夜,王崇文與金農兩人相談甚歡,討論了整整一晚屈原,從《離騷》說到《九歌》,而後又講到《九章》,天色將亮,兩個人才知道已經整整一夜沒有休息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金農一邊等待祁劇戲班的到來,一邊與王崇文互相學習。他們一起鑽研書法,一起討論金石和繪畫,興致高漲的時候,兩人手持酒器,對月長歌。

終於到了端午節的時候,祁劇戲班如約而至,並且在端午節的演出上表演了《目連傳》,唱了整整7天的大戲。這7天的表演讓桂林的老百姓如癡如醉大呼過癮。

金農終於要離開了,他戀戀不舍地與王崇文告辭,想到了那迷人的祁劇,金農感慨著說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一次看到這麼精彩的祁劇,此時我真想置身於祁劇戲班之中。”

金農的一句話提醒了王崇文,王崇文立刻意識到人有腿可以離開,但是戲劇是沒有腿的,隻要當地有人學會,那麼就會在這裏紮根。

金農走後,王崇文聯絡當地商人,提出了派人學習祁劇組成專業戲班進行表演的想法,這個想法立刻就得到了商人們的讚成。接下來商人出錢物色了很有有潛力的藝人,讓他們學習祁劇。

幾年時間過去了,這些藝人一個個都達到了出師的標準,他們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帶回到家鄉,開始進行表演。成為當地節慶日子裏麵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上麵這個故事,反映了清乾隆年間湖南祁劇戲班到桂林演出,從而催生桂劇產生的曆史事實。祁劇戲班在演出期間,受桂林話影響,逐漸改變語音。一部分祁劇藝人落戶桂林後,開始用桂林話演唱祁陽戲,時人稱為“桂林班”,後人即稱“桂劇”。

最早進入桂林的祁劇戲班,是來自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湖南,當時祁劇已經大紅大紫,戲班經常走出湖南省,足跡遍及桂、粵、贛、閩、滇、黔諸省。

尤其是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各地的文人墨客為了祭祀屈原,紛紛前往屈原的老家湖南,重金邀請有著豐富楚文化底蘊的戲班前往各省進行表演。

在當時的南方,邀請正宗湖南名班進行端午表演的行為已然蔚然成風,已經是一種文化標誌。所以每年過了二月初二之後,湖南周邊各省的大儒就會聯係當地商人,由商人出資前往湖南聘請戲班。

湖南的戲劇種類很多,但在這些文人與商人的眼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戲劇卻僅僅隻有一個,那就是祁劇。因為屈原的出生地就在祁劇流傳的地方,所以祁劇最能代表屈原流傳下來的楚文化內涵。

最早的桂劇班社,有清代道光年間唱多種聲腔的三合、三慶等名班,之後又有瑞華、老仁和、上升、卡斌、錦華等班。

從1882年開始,桂林各地相繼出現寶華群英、翠華、蘭斌小社等桂劇科班,自此桂劇與祁劇逐漸分離,但是桂劇與祁劇藝人時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師傳授技藝。

桂劇劇本的創作可追溯至1896年,清同治進士唐景崧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40出,成為桂劇第一批獨有劇目。

桂劇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為特點,而是以圓潤甜美,秀麗委婉見長。有如緩緩浮雲,潺潺流水,也似和風細雨,飄然而來,沁人心脾。

桂劇的聲腔音樂屬皮黃係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彈腔,分南路“二黃”和北路“西皮”兩大係,其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係。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陰皮略帶淒婉悱惻,背弓則長於表現悲壯淒慘的情緒。

桂劇的唱腔並不是開始就以秀麗婉轉見長,著名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改革桂劇之初,還評論桂劇腔調不如京調的宛轉變化,但覺得它比京調來得樸素一點,尤其是字句比較容易聽得出。

在歐陽予倩改革桂劇之後,在保持桂劇的音樂特色的同時,大膽地吸收兄弟劇種有益於桂劇的唱腔曲牌來豐富桂劇。再且,從20世紀20年代以後,桂劇名角不斷湧現,桂劇的表演逐漸完善定型,其風格趨向於委婉細膩。

另外,桂劇是以桂林話來唱的,桂林方言發音比較平和,唱起來聲調尤其婉轉低回,抑揚有致。

桂劇的伴奏樂隊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呐、唧呐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戰鼓、大堂鼓、小堂鼓、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

鑼鼓點以“正開台”和“花開台”兩組鑼鼓套子為主,包括起板、長槌、紗帽翅、鳳點頭、九連環、大吉頭、水底魚等。  這些樂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劇各聲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旁注]

嶽麓書院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為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北宋時期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曆經宋元明清各代改為湖南高等學堂。曆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湘夫人》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楚辭·九歌》組詩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詩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調去寫,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金農 (1687年~1763年),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53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離騷》 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言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

祁劇 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清代末期又稱“楚南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等,時間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殉國,也成了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