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宮出來,楊曦依舊麵無表情的走著路,但是心裏卻歎息了一遍又一遍,今日的朝堂依舊三家抗衡,對賦稅問題各持己見不肯退卻半步。
這些年來冥煌的收成都不錯,而紡織行當也都大為的盛行,各家各戶不同程度上收入都有所上升。百姓日子過好了,往往就會有些人打著賦稅的主意,想要自己的腰包也隨著變得更豐滿。朝堂上有文臣建議加賦稅充國庫,以備不時之需,也不乏武將請求征兵擴充軍隊的,這兩派不衝突但是也不一致,這第三家,便是楊曦主張的賦稅穩定。
在楊曦看來賦稅對於百姓來說是調劑生活水平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風調雨順就需要穩,災荒之年就需要降。他常年出征北疆,路上的災民不少見,那年年受戰亂之苦的人間堪稱地獄,食不果腹衣不暖身,令人望而憂心。冥煌近些年尚且沒有大的動亂,也都是豐收之年,百姓生活日漸佳境,然而卻突然說要對賦稅改革,且不降反升。
楊曦不主張升,但是其他兩派雖然表麵上不和,但背地裏都是要求升的那一方,說是三家倒不如看做兩虎。
楊曦的話不無道理,而其他那些堅持要升的也各有原因,這最終的決定權還是要看楊旭的想法,偏偏這冥王就連著幾天了看戲也看了好幾出就是不給個表示,於是各家也都還在不斷爭執。
走到敬德門,突然一聲呼喊將楊曦叫住,他循聲望去,隻見是太史知常。
知常疾步走了過來,從後麵趕上了楊曦,站在他身邊時那白胡須都有些顫抖。
“不知太史這麼急著叫住本王是有何事?”看向知常一臉皺紋的臉,楊曦對知常說話也算是少有的和顏悅色了。知常在冥煌算是兩代史官,共輔佐了兩代君王,也是元老級的人物。他性子耿直,不多說話,做事細致用心,深得先王器重,然而到了楊旭這兒倒是隻能做一個勸臣,還不討楊旭的喜。
“老夫最近看王爺奏章上得勤,猜想一定都跟賦稅之事有關”知常捏了一把胡子,然後跟著楊曦一邊走出了敬德門。
楊曦點頭,這幾日他的確為了賦稅的問題上奏上得比較多,也是希望楊旭能夠將這件事多考慮考慮,雖然他們之間有矛盾,但還不至於將國家大事兒戲處理,這點楊曦還是放心的。
“太史有什麼不妨說出來”楊曦說話不喜歡拐彎抹角,知常見了於是也就直接的將話說了出來“老夫想勸王爺不必再上折子了,王上心意早定,隻是遲遲沒有說明白而已”
早些時日知常在去案例給楊旭上書,在禦書房裏頭就經常能遇見參知等人“王上這段時間私下召見參知他們召喚得勤,恐怕也是有那意思,王爺上的折子非軍事的王上從來都不過眼,想著王爺也就莫勞這份心思了”
“太史也人認為稅該加?”楊曦突然如此問道知常。
知常沉思後,緩緩道“賦稅加,天下擾,失民心,恐難討好”
楊曦聽後爽朗笑道“英雄所見”,思慮過後,楊曦沉聲,看向這王宮的一磚一瓦,極為用神“做好自己的事,就算影響微弱,至少也還會有點作用,畢竟你我都還是冥煌的臣子,身後還有冥煌的子民”
知常點頭道“王爺所言極是”
回到王府,楊曦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書閣,與書房不同,書閣是個藏書萬卷有餘的四層閣樓,據說是賜予鎮北王府的時候就有建好的。楊曦愛書,除了兵家外還有很多偏好,上到史籍典故,下至民間傳說,基本上書種都能在書閣裏找到相應的模本。往往楊曦也都喜歡跑書閣呆上一段時間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