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遍天下——無敵拳法1(1 / 3)

打遍天下——無敵拳法1

在我國武術中,拳法是各類功夫之源,可以說,拳法包括了各類運用技巧,門類繁多,若以門派而論,則主要包括少林、武當、峨眉、太極等。

少林自古以來就是功夫之祖,自初祖達摩創下“禪武合一”的少林功夫以來,曆代相傳,散枝開葉,形成了門類繁多的拳法;武當功夫視張三豐為開派祖師,傳下內家功夫,以後曆代都有名家,與少林派並稱我國武林中兩大祖庭;峨眉派以武入道,一枝獨秀並後來居上,成為與少林、武當鼎足而立的一大門派。其拳法也有獨到之處。

太極是集曆代之大成的新派功夫,它將武術、養生、醫疾熔為一爐,使太極拳成為我國傳播最為廣泛的一類拳法。

拳術的祖源少林拳法

少林禪宗的祖師達摩,生於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

南朝梁武帝時,達摩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來到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但兩人交談並不很投機,於是達摩踏一枝蘆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裏獨自修習禪定,麵壁9年,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

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

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的姿勢,發展豐富了“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

後來,又經過曆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

五代十國時期,高僧福居特邀18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3年,各取所長彙集成“少林拳譜”。自福居倡導完善少林功夫譜係之後,少林功夫以其悠久曆史、完備的體係和高超的技術境界獨步天下。

這段時期,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

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後,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後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會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功夫。

13世紀初,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受元世祖之命,在和林、長安、燕薊、太原、洛陽建立了5座少林寺,為嵩山少林寺的支寺,並派任高僧和武僧駐使,對少林武功的傳播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期間,起過重要作用的另一位著名人物,是少林寺的覺遠上人。覺遠和尚從小就喜歡練習拳腳棍棒、擒拿格鬥,在性格上是一個豪放之人,喜歡結交朋友。而且還是一個有恒心的孩子,自從覺遠拜了當時非常有名氣的恒溫為師後,練起武來格外認真,每天都早早起床,晚上很晚才睡覺,有時在夢裏還在琢磨著武術的招式。

覺遠在少林寺出家時,立誌要完成薈萃天下武功的大業,於是他走出少林,遍訪天下武林名家。並且將武術名家白玉峰、李叟等人請回少林寺,他們在少林寺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至“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係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少林派拳術經過後世曆代傳承,形成了龐大的體係,包括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另外還有對練拳術,主要包括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裏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羅漢拳又是少林各類拳法之祖,他的特點是“拳路清晰簡明,短捷緊湊,靈活多變。”羅漢拳精義中說:“出手似箭,收手如綿,一招得手,連環進擊。”

羅漢拳拳理滲透“相生相克、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的中國傳統哲學觀點。其手形變化體現陰陽五行之說。羅漢拳手形按“五行”分為五支:“仰掌為水,立掌為木,撲掌為火,握拳為土,鉤手為金。”同時,各種手形又有不同的運動要求:“水枝如行雲流水,木枝穿插如動箭,火枝如炎衝雲天,木枝下沉重如鐵,金枝變形如鉤。”變化多端的“三掌一拳一鉤”造就了羅漢拳的靈活,往往在實戰中能出奇製勝。

羅漢拳不僅在招式上有獨到之處,而且在武學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見解:

練武者可分為三種境界:以力行,偏剛偏柔,剛而不柔,柔而不剛,為下乘;以氣行,能剛,能柔,剛柔相濟,氣達全身,為中乘;以神運,虛實互補,剛柔俱化,勁透體外為上乘。

由此理論也逐漸形成習武之人有層次上的差別,武學之道不在於行而在於神,舞形易而入神難,需要練習者的悟性,更需要長久的揣摩與研習。

羅漢拳的主要招式有和尚捧經、醉臥羅漢、童子摘蔥、連環進擊等。其中“一字馬一片身”是羅漢拳獨特的攻守方法。無論進攻還是防守,羅漢拳以自己的側身對準對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隨機應變以寸勁或防或攻;後手相隨,或上或下,守中護肋。這種技擊觀念直接形成了後世的格鬥技術。

[旁注]

大乘佛法 也稱“大乘教”、“大乘”。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為大乘教法,曆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

氣功 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練針灸的中醫也常透過練習氣功來增進療效。

羅漢 阿羅漢的簡稱,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清淨,無明煩惱已斷。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一字馬 又叫“劈腿”,兩條腿前後分的叫“豎叉”,左右的叫“橫叉”。開度完全可以練出來。不過是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不同,有人天生軟就很快,天生硬的就很難。而武術中的一字馬則指運動中馬步前後成一字,利於進攻。

[閱讀]

少林拳術將“三節、四梢、五行、身份、步法、手足之法、上法進法、顧法、三性調養法、內勁法”叫做十法,它是綜合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功防、內外、勁法、三性調養等方麵總結出來的理論。

內家拳的典範武當拳法

武當山以前叫“太和山”,傳說真武大帝坐鎮此山,因“非真武不足當之”而改名武當山。以道門傳說,真武大帝之名“真武”,可見他那時就武功蓋世,以後這武功就代代相傳了。

張三豐,元末明初武當山著名道士。史書記載,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風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

張三豐幼年拜張雲庵為師曾學靜功,後來,他結合靜功又糅合易經八卦,演創新的功法修煉。於是,他決意外出雲遊,訪問名師,增長見識。

這一天,張三豐來到陝西終南山,這裏山高林密,在樹木掩映處有座廟觀。張三豐細看廟門口的匾額上寫著“火龍觀”,裏麵飄出香煙,傳出仙音。他大步向火龍觀走去,一位黃頭發黃胡須的老道迎了出來,張三豐細看就是上次說機緣的道人。

原來道人乃火龍真人,在這火龍觀修煉了90餘年,再有3年就要羽化,很想最後收一個關門弟子,已經遍遊天下,尋訪高足。上個月在金台觀終於訪到了張三豐,看他剛屆不惑之年,日後定然前程無量,所以決意收他為徒。

火龍真人收下張三豐為徒,又賜道號“玄玄”,教授他《道德真經》,領悟玄法天機。他卻又領悟到了新意。在終南山學道四年,離開後便雲遊天下。

這一年,張三豐進入武當縣,他見武當縣衙西邊的鳳凰山腳下,有眼山洞,洞中雖然陰暗肮髒,到底可以藏身。他在山上拔了一捆幹草,墊到洞裏,坐到裏麵練起了靜功。

張三豐在山洞一住就是3年,練靜功練到了結丹,終於練成。這時,他身上的衣服又髒又爛,請施主給補成了百衲衣,頭發胡須蓬鬆如草,由於長年不洗臉不洗澡,臉上手上腿上糊得汙穢黢黑,人們都稱他“邋遢道人”,或叫他“張邋遢”、“邋遢張”。

張三豐離開山洞,來到縣城東邊的九龍山,這裏山環水繞,碧樹掩映,是一方修煉的洞天福地,他就在九龍山下結庵,取名“會仙館”。他夜練靜功,晨練動功,而且試圖把靜功和動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