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嵩山——禪武合一1(1 / 3)

源起嵩山——禪武合一1

在南北朝時期,西域高僧跋陀初創少林,並十分熱衷於中國武術,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絕技的人為門徒,其中慧光、僧稠最為傑出。

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在少林麵壁9年,創立了禪武合一的少林神奇功夫。後來,經過二世慧可等曆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

隋唐時期,少林寺僧人組織起武裝力量積極護寺護教,並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貢獻,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

跋陀在少林祖庭初傳功夫

在南北朝時期,西域沙門跋陀萬裏跋涉東行,先到達長安,而後又到過廬山。

跋陀,又名佛陀、僧伽佛陀,原本是東天竺人,他6歲死了父親,從小就跟著母親以紡織為生。

有一年,母親出外販賣布匹,認識了一位和尚,便讓兒子皈依他做了弟子。

據說跋陀出家後,“學務靜攝,誌在觀方”,即一麵學習禪觀之法,一麵漫遊各地。跋陀從師念佛,心底十分虔誠,一天竟能熟背300多頌,很受師傅器重。

然而,20多年後,與跋陀共同修煉的5位道友先後都已修成正果,隻有他無所收獲,盡管他勤苦勵節,還是無濟於事。為此,他苦思不得其解,甚至想自殺了卻此生。

跋陀得道的朋友勸導他說:“修道除了要苦修苦練之外,要借機緣,時來便起。你與震旦有特別的緣分,為什麼不往彼修煉卻要白白去死呢?”

跋陀聽了這番話之後,大徹大悟。於是,跋陀開始遊曆諸國,又沿著絲綢之路東行,在長安和廬山稍住後,直奔佛法興隆的北魏國都平城,即山西大同市。他到達平城的時間大約是490年,這時是孝文帝元宏 親政。

跋陀在這裏受到優厚的待遇,孝文帝對他“敬隆誠至”,為他“別設禪林,鑿石為龕”,“國家資供,倍加餘部”。甚至封他為昭玄都統師,統領全國佛門,並在武周山為他開鑿了雲岡石窟,讓他在那裏大施教化。

495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跋陀隨之而來。孝文帝在洛陽為跋陀設立了“靜院”,以供其研究佛法,後又在嵩山少室為跋陀修建少林寺。

跋陀開創少林寺,成為少林開山祖師、首代方丈。他在寺廟中傳授佛經,卻十分熱衷於我國武術,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絕技的人為門徒,其中慧光、僧稠最為傑出。

跋陀收慧光為徒,傳說是一個巧合。跋陀在旅行到洛陽附近時,注意到一個男孩正在踢毽子。大多數孩子通常在身體前方踢,而這個孩子卻在自己的身後踢,這是較難的技巧。

跋陀注意到這個男孩踢毽子500次而沒有落地,更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個男孩正在做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動作:站在高高的石院牆上向下俯瞰,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會掉下去。

跋陀被這個男孩的專注和膽量所感動,他設法接近男孩。男孩也完全被他吸引住了,後來經父母同意,他跟隨跋陀來到寺廟,以後跋陀給男孩取法名為慧光。

慧光成為僧人之前就身懷特技,後來成為引進少林寺武術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他與跋陀一起修煉,並翻譯和編寫了許多佛經中有關釋迦牟尼原話的注釋,被認為是佛經學派的創始人。

僧稠是受跋陀賞識的另一位弟子。僧稠是安陽人,他28歲時,發誓要成為一名佛教僧侶。跋陀收他為弟子不久,他聰明的才智和驚人的記憶力就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經文他隻要讀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誦。

僧稠體魄強壯,他精通武術,喜歡摔跤,常在節日期間為參觀寺廟的人表演,據說沒一人能打敗他。為了娛樂,他爬上離地麵很高的主梁上,然後從這條梁跳到距離很遠的另一條梁上。他也喜歡以神奇的速度敏捷地在高牆上行走。

傳說僧稠有一次旅行途中,躍過王屋山,一段時間後,獨自一人在山中修煉,忽然聽見發自附近的山林裏一聲雷鳴般的吼聲。僧稠忙出來查看,原來兩隻老虎正在生死搏鬥。

因為出家人發過誓不傷害任何生靈,所以不等這兩隻凶猛的野獸互相廝殺,僧稠忙衝上前去,掄起沉重的大鐵杖將兩隻野獸分開,大吼著,恐嚇這兩隻凶悍的動物,兩隻老虎最終被驅散了。

跋陀對僧稠十分寵愛,誇他是“蔥嶺以東,習禪之最”。後來,僧稠就成了大名鼎鼎的稠禪師。

在武功方麵,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北宋初年李昉的《太平廣記》對僧稠禪師都有相同的神話般故事記載,其中《太平廣記》中寫道:

北齊稠禪師,鄴人也,幼落發為沙彌,時輩甚眾。每休暇,常角力,騰越為戲,而禪師以弱見淩,給侮毆者相繼。稠禪師羞之,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幹個人誓曰:“我以羸弱為等類輕侮,為辱以甚,不如死也,汝以力聞,當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與我力,必死於此;無誌還……。”

金剛形見,手持大缽,滿中盛筋,謂稠曰“小次欲力乎?”

曰“欲.”

“能食筋乎?”

曰:“不能.”……乃怖以金剛杵,稠懼遂食。

食畢,諸同列又戲歐,禪師曰:“吾有力,恐不堪於汝?”

同列試引其臂,筋骨強勁,殆非人也,方驚異……。

因入殿中,橫塌壁行,自西至東,凡數百步,又躍首至於梁數四,乃引重千鈞。其拳捷驍武勁。先輕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視。

另外,據道宣《續高僧傳》和洪亮吉《登封縣誌》記載:僧稠“抱肩築腰,氣噓頂上”。所有這些,也能為僧稠禪師精通武功的立論進一步提供佐證。

跋陀在住持少林寺的30多年時間裏,雖然超度了不少弟子,功成者隻有慧光、僧稠兩人,兩人在他圓寂之後離開了少林,其餘的弟子紛紛上了五乳峰拜達摩為師。

[旁注]

西域 古代稱謂,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

嵩山 位於河南省西部,五嶽的中嶽。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太平廣記》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禦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洪亮吉 (1746年~1809年),清代經學家、文學家。乾隆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授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

[閱讀鏈接]

按照時間的先後來說,慧光和僧稠比達摩要早二三十年,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少林功夫的源頭,應該是慧光和僧稠。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跋陀自然就是少林功夫真正的先行者了。

因為慧光和僧稠是跋陀所收弟子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一直為外界所頌揚,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跋陀確實喜歡練武的弟子,這為少林功夫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

達摩祖師創立禪武合一

520年前後,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印度高僧菩提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漂洋過海,用了3年時間,曆盡艱難曲折,來到了我國廣州。

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他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朝都城建業,即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麵壁靜坐,普度眾生。由於他和梁武帝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這時達摩感到建業不是久留的地方,於是決定離開建業。

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自道:“年一百五十歲,曆遊諸國,從未見到過。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他“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527年,達摩到達了嵩山少林寺。他看到這裏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3米,長度約有2丈。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