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家規——家訓教誨1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升個人修養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家族為了保持興旺發達,常常建立必要的家法家規,以此約束族人的一言一行,這便是家訓的最早起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從漢代開始,家訓著作的內容日益豐富。其中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世人謹記於心並嚴格遵守的治家良策,造就了曆史上許多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的典範。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那是在南北朝時期的531年,南朝梁西平靖侯顏協的兒子出生了,並取名叫顏之推。作為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顏回的後代,顏協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精通孔孟之道,明曉儒家事理。
顏之推自幼聰明伶俐,7歲時就會背誦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成了人們稱讚最多的孩子。
顏之推8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顏協去世了。父親的離世,使年幼的顏之推生命中第一次失去了依靠,這讓他意識到應該早日自強自立,不能辜負父親的希望,故而更加發奮學習。
顏之推12歲時,已經能夠聽懂《老子》、《莊子》這類經典了。他不僅能聽懂,還能做出分辨,認定老莊的思想不是自己能接受的,因此就去學《禮記》和《左傳》。
顏之推19歲時,已是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由於他博覽群書、詞采華茂,深為南梁湘東王蕭繹所賞識,便召他做了自己的屬官國左常侍,掌管讚相禮儀、獻策諫諍等事宜。
南北朝時期,時局動蕩,各個諸侯都特別注重加強軍事要地的守備。南梁蕭繹派次子蕭方諸做郢州刺史,鎮守江夏,顏之推被任命為中撫軍府外兵參軍,隨行參謀軍務。
548年秋,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在此期間,國勢大衰的南梁又相繼遭到西魏和北齊的進攻,顏之推與蕭方諸同時被俘。
緊急關頭,幸虧有侯景行台郎中王則所救,使顏之推逃過了死刑,卻在建康度過了3年的囚虜生活。這個經曆,讓顏之推體會到了人生的艱難。
後來,蕭繹成了梁元帝,顏之推被任命為散騎侍郎、奏事舍人,備受信用。顏之推本來以為生活就此平靜了,但是在554年,西魏入侵並攻占了梁都,顏氏一家都成了西魏的俘虜,被驅入關中。
在聽說梁元帝之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後,顏之推便冒死率妻子逃離長安,企圖轉道北齊重返故國。可就在途中,顏之推又聽說梁將陳霜先已代梁自立,他計劃返回故國已無望,他隻好滯留於北齊。
在北齊,顏之推受到齊文宣帝高洋的禮遇,被引於內館,侍從左右。這時的顏之推抱亡國之痛,雖然不斷晉升,卻始終得不到一刻的安生。
從幼時的喪父之痛,一直到青年時期的失國喪家,輾轉流離,這讓顏之推感覺自己生無所依。痛定思痛,他寫了《觀我生賦》,傾訴自己的苦難經曆及屈仕北朝、有國難奔的痛苦心情:
備茶苦而蓼辛,鳥焚林而铩翮,魚奪水而暴鱗,嗟宇宙之遼曠,愧無所而容身。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到了北周,在580年又在周靜帝宇文闡的提拔下成為了禦史上士。然而,波折一個接一個,僅僅才一年時間,丞相楊堅又取北周自代,建立了隋王朝。
顏之推由於滿腹才華,頗得重視,隋文帝楊堅並沒有想將他斬草除根,當時的太子楊廣甚至將顏之推召為學士,對他十分尊重。自此,顏之推波折的遭遇終於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點。
也許是坎坷的際遇令顏之推痛心,也許是一次又一次看到江山易主的經曆使他對權貴不再熱衷,在顏之推的思想中,少欲知足、謙虛自損的處世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顏之推看到,在南梁全盛時期,王公貴族子弟大都沒有學識和本領,看上去像神仙一樣。可是一遇到考試選拔人才,就要雇人代替,一參加公卿宴會,就要請人代寫詩篇。
當遇到社會動亂,那些平日裏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們由於體嫩力弱,往往隻能坐著等死。即使幸存下來,但經過改朝換代,掌權授官的人已不再是自己過去的親戚或同夥時,便什麼門路也找不到了。
顏之推深知,像自己這樣毫無依靠,不斷被新的君主所起用的人,卻因為有學識和技藝而隨處都可以安居。作為一名望族之後,劫後餘生的顏之推深深感到,在這朝不保夕的動亂年代,如何設法使名門望族能夠趨利避害和繼續綿延,正是他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顏之推下定決心要給後代一些訓示和指導,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寫出了一部書,並取名叫《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全麵,重點在於詳盡的教育理論。在教育方麵,顏之推的理論和方法主要體現在3個方麵。
一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基本教育思想。顏之推生於儒學世家之中,自小就對《禮記》等儒家著作具有興趣。因此,在儒家思想教育中獲益匪淺的顏之推尤其重視依照儒家的道德規範來培養人才。
除此之外,顏之推還強調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幼年教育對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強調個人立誌發憤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二是經世致用的士大夫思想。作為一個名門望族的後代,顏之推對當時士大夫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滿腹經綸而幾次免於滅門之災的顏之推,對當時普遍渾渾噩噩度日、遊手好閑的士大夫們十分不滿。
顏之推批判了當時的士大夫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毫無自身修養、敗壞世風的三大弊端,還深刻而準確地提出了人才培養的6條目標,從“德”與“藝”兩方麵著手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法。如首先要勤奮讀書,其次要學以致用,再次是主張士大夫應向下層人們學習,不能輕視勞動生產,具備“德藝周厚”的要求,士大夫才能立身行正。
三是求實的家庭教育思想。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衰微,家庭教育十分興盛,特別是門閥士族為了維持門第不衰,對此尤為重視。因而關於家庭教育的思想,在這一時期頗為豐富。而顏之推的家教思想在這方麵很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家庭教育應及早進行,甚至要從胎教開始。
顏之推回想自己的一生,發現幼時的聰穎和勤奮使自己受益不少。由此,他認為孩子在早期時的教育十分重要,這一點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其二,人在年幼的時候心理純淨,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顏之推認為,父母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應當嚴肅地對待兒童,嚴格要求,以樹立威嚴,使兒童“為則為”或“止則止”。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隻要是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論是怒斥還是鞭打都可以使用。
顏之推還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嚴格要求子女外,還應給予子女適當的慈愛。這種慈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偏寵,也不是溺愛。不論子女聰慧與否,都應該以同樣的態度和教育標準來對待。
也許是因為幼年喪父又飽經亂世之中妻離子散的痛苦,顏之推對家庭也非常重視。他在《顏氏家訓》中叮囑後人,如果孩子幼年喪母,在另娶時一定要小心挑選新婚人選,千萬不能讓繼母與孩子之間產生隔閡。
由於重視孩子從小成長的環境,顏之推也十分在意兄弟的手足之情,認為兄弟間的感情是除父母、子女之外最為深厚的一種感情,兄弟之間的相親相愛對於治家是十分重要的。
曾經曆戰亂卻安然無恙,使顏之推對人的身體健康也非常重視,他強調養生學的方法可以有多種。真正的養生還必須注意避禍,必須將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的內外功夫結合起來。如果因傲物而受刑,因貪溺而取禍,那麼再精於養生之術也是無用的。
顏之推要求自己子女從小就要學會正確發音,這也是最基本的知識教育。他還告誡子女,對未經查證的事物,不要妄下斷語。這確實是一種嚴謹的求學態度。
《顏氏家訓》內容駁雜,從瑣瑣家事,談及社會人生;從修身治家,講到音韻、訓詁,因而 對顏氏後裔產生了直接影響。
根據記載聖賢家族曆史的古籍《陋巷誌》所言,顏之推的3個兒子顏思魯、顏湣楚、顏遊秦,4個孫子顏師古、顏相時、顏勤禮、顏育德,都很有名氣。
尤其是顏之推的嫡長孫顏師古,成為了後來唐代最著名的音韻學家、訓詁學家和文學家。顏之推四世孫顏昭甫、五世孫顏元孫、顏惟貞也都是名家。六世孫有名的更多,尤為“顏氏三卿”,顏真卿、顏杲卿、顏春卿更為顯赫。
《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宏大的家訓。“家訓”就其本義來講,是對本家族的子孫後代進行家庭教育的教材,但事實上它的作用卻遠不止此,而是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著述的一種體裁類別。
《顏氏家訓》一經問世,即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南宋藏書家陳振孫在其私人藏書目錄《直齋書錄解題》中說:
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在顏之推以後,“家訓”著作競相模仿,以至於成了士大夫階層的一種風氣。《顏氏家訓》對我國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理論研究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曆史資料,其意義上顯而易見的。
[旁注]
顏回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字子淵,名回。春秋末魯國都城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14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曆代文人學士對他無不推尊有加,曆代治國者對其封贈有加,無不尊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