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青衫年少琅琊行一(1 / 2)

黃昏時分,中原官道。一側是青林翠竹,一側卻是懸崖峭壁。殘陽餘暉灑在整座孤聳的荒山上,頗有些淒涼悲壯的詩情畫意。此處是琅琊山,又稱摩陀嶺,高達百丈。是南北相通的必經之地,然而當下寬敞通達的官道上卻幾近荒蕪人煙。

此時正值北宋徽宗宣和六年,金人在黃河以北厲兵秣馬,隨時南下。大凡有誌之士、江湖豪客都北上抗敵,保大宋江山。是以看似繁花似錦的大好山河,實則搖搖欲墜。民心不穩,農民起義、占山為王不時傳來。動亂的年代商旅也是極少遠行,不免造成官道上蕭條的景象。

一處驛站不遠處,漸漸傳來聲音:“馬兒馬兒,你我連日趕路,如今糧盡水絕,隻剩下這大半袋能看不能吃的書籍,這可如何是好?”

聲音漸行漸近,待得可見源處,卻是一名少年。一身青衫書生打扮,長得倒是十分清瘦俊秀,牽著一匹如主人一樣瘦弱的黑馬,上麵兩側各托著半袋物事,大概便是書生口中所說的“能看不能吃的書籍”。

見得前處驛站,青衫書生不覺欣喜,暗道總算可找到吃飯休息之處。隻見書生牽著黑馬腳步加快來到驛站門前,驛站正門高掛的牌匾上寫著“琅琊驛”三個大字。然而驛站大門卻是緊閉著,上麵布滿灰塵,顯然是荒廢已久。青衫書生見得此狀,不免悵歎,知道又是一處廢棄的驛站。不覺大感失望,就連馬兒也是“籲籲”著好幾聲表示自己的不滿。

書生見狀,上前摸了摸馬頭,歎道:“當下世道混亂,南北來往也是漸漸稀少,你我一路走來,荒廢的驛站不在少數,出門前就應當聽從父親安排,找一輛馬車日夜兼程趕往京城。如今可好,苦點倒是無所謂,怕是要錯過大比之日。”黑馬似通人性,聽得書生話便將頭往書生懷裏蹭了兩下像是表示安慰。

書生接著歎道:“如今奸人當道,外敵叩門。我堂堂七尺男兒本應當投筆從戎,上陣殺敵。奈何父命難違,不得已還是去讀所謂的聖賢書,考個勞什子的功名,到頭來還不得屈服奸人腳下,甚至不得已與之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想來卻十分憤懣。”

黑馬似乎感到主人心中鬱悶,又將頭蹭了蹭。逗得書生笑道:“好馬兒,我也就是說說,你我趁著還未天黑,再往前走走,看看是否能找到落腳之處,不然又要風餐露宿,烤著篝火,吃著野果了。”

言罷,便牽著黑馬繼續向前趕路,伴著風聲還傳來書生的念詩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書生姓蘇,單名一個易字,乃是江南姑蘇的大戶人家公子。蘇家乃是江南有名的書香門第,一門曾有十七進士。外人曾譽為:父子三進士,宗族滿朝野。然而作為蘇家長子的蘇易卻是個異類,幼時便崇尚俠義,好讀奇俠異士之文。

其父蘇予為此不少訓斥過蘇易,然而蘇易卻始終不滅心中俠義之誌。自認為男兒應當投筆從戎,為國效力,仗義行俠,匡扶正義,而不是日夜讀那無趣的聖賢書。當然這話要是讓孔夫子聽到,怕是要從棺木裏跳出來再氣死過去。

然而在蘇易十三歲那年,蘇母因操勞過度而去,臨終前囑咐蘇易應當聽父親良言,飽讀聖賢書籍。自此蘇易一改常態,奮發圖強,時常秉燭夜讀,懸梁刺股。蘇易本就聰穎,在十五歲那年,便以州試第一中了解元。

然而,隨著年齡增大,蘇易心中那股俠義之誌便又冒了出來,隻不過蘇母臨終之言時刻銘記於心,倒也不似幼時那般肆無忌憚。如今蘇易年過十八,蘇父便催促蘇易進京參加大比,望蘇易能摘得桂冠光宗耀祖。蘇父本為蘇易備好馬車,希望日夜兼程早日趕到京城為大比早做準備,奈何蘇易執意要自行進京,順路看看大好山河。蘇父執拗不過,隻得任由蘇易意願,隻是囑咐路上不要過多停留,免得趕不上大比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