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文/茉拉
專家提醒:維權涉多地,過程極複雜
(李秋平,省級律師事務所律師)
隨著微信火遍中國,不少公司也借勢為自己營銷,找下線或代理在他們的微信朋友圈裏幫忙推廣,每接到一筆業務,給下線或代理一定數量的提成。由於朋友的推薦是為了盈利,這樣的推薦就有了魚目混珠之嫌,難辨真假。一些沒有實體店也沒有正規網店,僅靠圖片宣傳的賣家,往往利用消費者貪圖便宜又輕信朋友推薦的心理,在服務上打折,或在商品上以次充好來謀取暴利。
由於我國對流通領域銷售的商品采取屬地化管理,消費者發現問題後要去商品生產商或代理商所在地的消協或工商管理部門投訴,維權成本過高,一般消費者隻能無奈地自認倒黴。要提醒大家的是,異地消費要注意幾個事項:首先是事前多考察,看到微信朋友圈推薦後,最好再通過其他受眾對象或渠道相互印證,以了解產品的質量及真偽;其次是消費時要注意收集證據,比如與對方的通話錄音、電子郵件、彙款憑證、合同等,一旦發現對方侵犯了自己的權益,可以將這些證據郵寄到對方所在地的消協或工商部門,或委托當地律師代為辦理。
業內人士曝內幕,操作簡單上手快
(林尚,24歲,曾為公關公司從業人員)
大學畢業後,林尚被招進了一家公關公司,做品牌推廣。進公司後,他才知道,其實他的工作就是幫助在微信上開店的人招攬客源,提升人氣。
入行三個月後,林尚因為盡心為客戶服務,讓客戶賺得盆滿缽滿,自己也得到了大筆提成。何以賺得這麼快?原來,在微信開店沒有門檻,隻需注冊一個賬號即可。而且大多數“微商”自己沒有貨源,所謂的代購,也不是自己有能力或關係直接從海外拿貨,而是加入幾個代購的QQ群,每天將群裏發的奢侈品圖片複製下來,再轉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即可。更有甚者,通過展示真貨專櫃圖、快遞單、專櫃小票來誘惑消費者。其實,這些真貨專櫃圖,很多隻是從網上盜圖或者在奢侈品櫃台拍個商品樣照得來的,奢侈品專櫃一般不會提供辨別服務,所以賣家往往很自信地支持顧客去驗貨,全無顧忌。
微信營銷大多采用熟客介紹的方式,但一個人的社交圈畢竟有限,迅速地呈幾何增長“朋友”人數才是“微商”需要的。林尚會通過微信功能中的“搖一搖”和“附近的人”,手不離機地來尋找客戶,有時甚至搖到手臂疼。
林尚還有一個絕招,就是用“明星打包”加上“草根互動”的方式來做推廣,具體就是,找明星為某種產品代言,微信人氣旺的明星費用會高些,經他手給過的最高費用為28萬元;微信人氣低一點的明星,代言費用也便宜,這些明星會同時在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上宣傳同一種產品。然後林尚再花較低費用買通一些草根微信或微博,通過他們來和明星互動,感謝明星推薦的產品如何好。這在外人看來,完全是明星體貼粉絲的溫暖行為,一點也感覺不到是促銷,實際上卻達到了促銷的效果。明星發布信息後,林尚會和同事們不停地轉發,讓信息進一步廣而告之。
對林尚來說,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手段,但有些就是純粹的騙局了。因為通過微信添加好友並不是實名製,QQ號、手機號或假名都可以添加,這助長了部分不良“微商”的氣焰,使得微信逐漸淪為銷售假貨的渠道。據林尚所知,一些不法分子在微信上偽裝可信身份做營銷,等顧客付款金額一到手就拉黑買主,還經常改名字獵取新顧客。有些通過微信代購的消費者在交付定金後,等待代購者發貨過程中,就被代購微信賬號拉黑,或者代購微信賬號突然消失。當林尚也被老板要求用這種卑劣手段進行品牌推廣時,他頓時醒悟,不能在這條路上滑得太遠,所以毅然選擇了辭職。
莫讓微信變“危信”
有資料顯示,全國微信用戶現已突破5億。相對於傳統營銷以及淘寶式營銷,微信代購營銷的雙方在微信上是好友,在現實中也可能是朋友,微信代購的產品都有一份交情在裏麵。於是,一些商家盯上了微信這塊大“蛋糕”,在上麵做起了買賣。從“幫朋友捎貨”,到“借微信營銷盈利”,再到“利用微信詐騙”,微信購物的維權問題越來越凸顯。由於微信平台的特殊性和隱蔽性,微信朋友圈中出現的經營行為幾乎都屬個人經營,執法部門對此監管存在一定難度,於是微信成為一些無良商家新的生財之道。
在微信市場沒有被淨化之前,我們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輕信微信營銷,捂緊自己的錢袋方為上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