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義 實 先 天 下 ”— — 王 天 傑(2 / 3)

龔鬱文的提醒下飛馬趕到敘府徐場楊灣趙家大院找嶽父趙天元。嶽父家十分富

有,他就對嶽父講了保路運動和自己組織義軍的情況。他嶽父比較開明,贈送了

他一大筆錢,並提供毛瑟槍八十餘支,還單獨送他一把九子槍用於防身。於是,

王天傑在榮縣五寶鎮宣布起義。

命四川名人畫傳

王天傑和龍鳴劍率領隊伍從五寶鎮進入榮縣南門時,正巧遇到吳玉章回來

了,三人認真分析了自身的實力和成都現在的情形,便決定讓吳玉章留守後方,

穩住陣腳,他們倆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向成都進軍。隊伍行至榮縣雙古鎮,各地集

結的隊伍基本到了,總人數約有三千餘人。經開會商定,為了更好地發揮起義隊

伍的作用,必須整編隊伍,健全組織,統一指揮,嚴明紀律,進行集訓。隊伍進

行整編後,由龍鳴劍、王天傑為領導,龔鬱文任軍需處長。起義隊伍每人發一件

上衣,一張白帕子包頭。

集訓期間,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準住在老百姓家裏,當地的祠堂和寺廟便成

了隊伍的營地,不夠住就搭帳篷,隊伍中的骨幹都是同盟會員。在訓練中,能者

為師,教刀槍劍戟,打靶練武,完全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情景。

辛亥革命首義榮縣軍政府舊址(院內)

070辛 亥 羅泉古鎮的鹽神廟戲台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隊伍從雙古鎮出發時,隊伍最前方是兩麵大旗,接著是兩名護兵,其他人扛

著槍炮、舉起大刀長矛,浩浩蕩蕩、士氣高昂地向成都進發。進軍途中軍紀嚴

明,深受沿途百姓歡迎。清軍的一支起義軍也聞訊趕來。這支起義軍身穿灰軍

裝,頭戴遮陽帽,肩上背洋槍,扛著洋炮,打著寫有鮮紅“武字營”的白旗,十

分神氣。他們的到來對起義軍來說就是如虎添翼。?

王天傑率領的起義軍行至華陽東山廟、三角碑、包家橋等地與清軍遭遇,發

生戰鬥。起義軍旋即與秦載賡率領的義軍在仁壽(今屬成都)的籍田鋪會師。同

時趕來的還有井研的民軍、威遠和榮縣的鄉軍,有二十餘萬人。為了統一指揮,

會師的民軍合編為四川東路民軍總部,秦載賡任統領,王天傑任副統領,龍鳴劍

任參謀長,龔鬱文任軍需處長。這次隊伍遍及彭山、青神、井研、仁壽、敘府、

富順等一州七縣地帶。在成都南郊的中興場、中和場、蘇碼頭、鐵莊堰、煎茶

溪、秦皇寺一帶與清軍浴血奮戰二十餘次,傷亡數千人。後因裝備懸殊,軍糧告

罄,補給不足,在秦皇寺戰鬥中失利。民軍統領秦載賡、王天傑、龍鳴劍火速作

出決定:“以武力推翻舊統治,迅速建立新政權”。因此放棄進攻成都的計劃,

分兵向各州縣進發。王天傑與龍鳴劍原計劃進攻嘉定(今樂山),但嘉定已被雅

安的同誌軍占領,繼而轉攻敘府。在行軍途中,龍鳴劍積勞成疾,吐血不止,在

敘府徐場楊灣趙家大院(王天傑嶽父家)含恨而終,時年34歲。臨終前他為王天

傑謀劃了求賢、籌餉、練兵、造械、保民、慎行六策。

王天傑失去了一位摯友,悲傷地獨自率兵返回榮縣,榮縣知縣和土豪劣紳等

聽說王天傑殺回榮縣,紛紛倉皇逃跑。回到榮縣後,王天傑與留守縣城的吳玉章

商議,決定推翻清政權,自理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