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誌士 —— 謝持
辛 亥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謝持
謝持(1876—1939) 原名振心,字銘三,又字慧生,後改作愚守,四川
富順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參與策劃成都起義。1911年11月22日重慶獨立,
成立蜀軍政府,他擔任總務部(處)長。
少年的艱苦歲月
謝持的先祖是清初從湖廣遷移到富順定居的。謝持出生在一個清貧的農民家
庭,因家貧過繼給了他的伯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謝持小小年紀就開始分
擔家務活,還常常挑柴到集市上去賣,幫父母掙點養家的小錢。由於做家務活耽
誤了學習,導致學習成績不佳,據說到了15歲還不通簡單的文理。但是謝持個性
獨立,很有毅力,覺得要在學業上做出一番成績,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於是仍
然堅持讀書,終因家貧,學業沒達到理想的程度。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維新變法運動時,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都受到新思
想的洗禮。在富順,劉光第、宋育仁等先進知識分子也大力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很多的年輕人都成為康有為、梁啟超的追隨者和信徒,擁有一腔熱血的謝持也不
240例外。他堅持學習,不斷努力,最終考上了富順當時的最高學府江陽書院。他進
入書院後學習更加努力,立下報效國家的誌願。戊戌政變發生後,劉光第等人遭
到殺害,維新變法運動夭折,謝持等人在書院組織的讀書會也被迫解散。謝持的
父親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也沒有能力再繼續供他完成學業,於是謝持回家跟著父親
做點小本生意以養家糊口。
加入同盟會
辛 亥 革
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謝持沒有因為家庭貧困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在他
24歲的時候終於考取了秀才。當時,有一秀才的功名,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
命四川名人畫傳
了。但是,看到日益腐敗的清政府被列強任意欺侮,要改變這不公平的世道,要
改變這屈辱的現狀,反清革命的種子在謝持的心中慢慢地發芽了。
1900年,川南地區遭遇幾十年未遇的大旱,富順的災情十分慘重,民不聊
生。知縣卻在這時請戲班為其母親祝壽。謝持懷著一腔正氣寫信給知縣,希望他
體恤民情,把演戲的錢發給災民。知縣哪能容得一個小小的書生對自己指手畫
腳。一怒之下要拿謝持問罪,謝持連夜跑到了瀘州。古語有雲:“禍兮,福之所
倚。”就是這次出逃,謝持碰上了改變自己的機會。1901年,川南第一所新式
學校——經緯學堂開始招生,謝持憑借自
己的文化功底,輕易地考上了經緯學堂。
在經緯學堂,謝持學到了很多近代的科學
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與同樣懷著革命誌
向的吳玉章、黃複生、曹篤等人結下了友
誼,為以後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埋下了伏
筆。在川南經緯學堂,謝持還和其他同學
如黃複生、黃方、曹篤、鄧絜、楊維、楊
兆蓉等參加了一個追求進步的“輸新學
社”的組織。他們以學社“作為革命研究
宣傳機關,毅然以救亡為己任”。
謝持從經緯學堂畢業後,到成都的警
察學堂等學校當了幾年教師,覺得很不順
心。1905年,奉省勸學道的委派,回到
富順,負責修建富順官立第二小學堂。在
修建過程中,不善交際應酬的謝持得罪了
官紳,遭到誣告,幸好後來被查明無事。
看著官商勾結,物欲橫流的社會,再看看
國家的現狀,謝持感到無比痛心。他認為
國勢衰弱,是因為國民文化低下,要救謝持(左)與黃複生(中)、楊滄白(右)合影
241國,就要辦學,走教育救國的道路,於是他開始籌辦私立學校。由於經費不足,
最後也不得不放棄。1906年,謝持應聘到榮縣官立小學堂擔任學監以及擔任蠶桑
學堂教職,但是一學期後被解聘。走投無路的謝持再次來到瀘州。時值孫中山派
熊克武等人回四川發展同盟會組織。經黃複生介紹,1906年謝持加入同盟會,並
受命擔任同盟會富順支部長。從此,謝持開始了他的反清革命活動。
在辛亥革命中擔重任
辛 亥 革
謝持加入同盟會後,先是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在本縣發展黨人,聯絡會黨
(袍哥),宣傳革命。由於謝持經曆豐富,辦事風格是屬於老練穩重型,因此很
命四川名人畫傳
得熊克武等人的敬重,在四川同盟會中的重要性漸漸顯現。
1907年初,熊克武、黃複生、謝奉琦、佘英等召集同盟會骨幹三十餘人在成
都草堂寺開會,傳達了同盟會總部關於在四川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會議討論了
武裝起義的有關問題,並確定在江安、瀘州、成都、敘府(今宜賓)同時舉行武
裝起義。他們預定於1907年11月14日即慈禧太後的生日那天,趁省城成都各級
官吏聚會之際發動起義。
9月8日,熊克武、謝持、張培爵等在成都寶和店召開會議。會上,謝持分析
總結過去起義失利的原因,建議分工負責,明確責任,分頭發動。於是,會議
決定由秦炳、餘切等負責聯絡新軍,謝持、張培爵等組織學生。11月6日,各路
人馬、主要是會黨四千人集中於成都,分住於小天竺、安順橋、茶店子等地方隱
蔽,由餘切負責聯絡指揮。但是,革命黨人的謀劃卻被一個學校開除的學生泄
露。清官吏緊急調遣兵力入城,並且全城戒嚴。成都的革命黨人既不能聚殲清
吏,又不能再相聯絡,隻得遣散會黨作罷。在清吏的嚴密搜捕下,革命黨人楊
維、黃方、張治祥、黎靖瀛、江永成、王述懷等六人被捕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