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曹操從陳留發出的這道天子詔書,就馳報各地,響徹了整個大漢十三州,曹操的名聲愈來愈大,平民們聽到這道詔書非常激動,心思單純,想著除掉奸賊董卓,而諸侯們得到這封矯詔,心中無不在盤算著。
東郡太守橋瑁,字元偉,本是太尉橋玄族子,聽聞曹操倡舉義兵,橋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
冀州渤海郡南皮,渤海太守袁紹高坐首位,下首左邊為顏良、文醜、高覽、淳於瓊等武將,右邊為逢紀、許攸、陳琳等謀士文臣,袁本初不愧為四世三公之家,門多故吏,才被董卓為了安撫他封為渤海太守,此時就有了這麼一大批文臣武將。
扔下手中的詔書,袁紹看著手下初具規模的班底,問道:“孟德發布天下詔書言明討伐無道董卓,諸位有何看法?”
陳琳,字孔璋,乃是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跟隨袁紹一起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曆史上官渡之戰爆發,陳琳作《為袁紹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卻得到了曹操的愛才之心,最後歸附曹操。
當下見袁紹發問,陳琳起身回答道:“府君,此詔一看就知必是曹阿瞞所做的矯詔,且不說天子年幼,又被董卓軟禁深宮之中,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跑都來不及,又怎麼去見聖上?又何來的天子詔書?此必是曹操擔心董卓報複之舉,董卓先前才任命府君為渤海太守,如今我們便起兵討伐恐有不妥。”
當下許攸起身回答道:“孔璋此言差矣,董卓霸占京師,欺天罔地,廢帝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天下之人恨不能生吃其肉,活飲其血,如此無道董卓,天下人人地而誅之,況今孟德舉義旗,興義師,乃是扶持漢室,拯救黎民,我等豈有不從之理?”
袁紹氣勢十足,相貌英武,手下能人極多,在官渡之戰之前一直都是最大的諸侯,可是卻好謀無斷,不能聽取忠言,以致官渡之敗,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當下見手下兩個謀士意見不一,袁紹又覺得雙方都有道理,一時間陷入兩難之地,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隻好詢問逢紀道:“元圖對此事有何看法?”
“孔璋之言雖不無道理,卻太過保守,而子遠之言,我倒覺得可行,討伐董卓,不管成敗與否,主公之名必然被天下傳唱,名揚海內,且主公四世三公,世受漢祿,當此之時更應當天下表率,討伐董卓。相信以主公的聲望地位一旦起兵,必定天下響應,到時主公被舉為盟主,一旦誅殺董卓,主公就是這天下功勞最大的人。”逢紀見袁紹發問,欠身答道。
許攸也說道:“主公家族四世三公,地位甚高,況且主公又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若說起討伐董卓,主公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盟主職位定然是主公的。”
“恩,先前在京之時,就因看不慣董卓殘暴行徑,才逃到此地,如今孟德兄既然舉義兵,我袁紹自然不能落於人後,傳令下去,引兵三萬,前往會盟,共議討董。”袁紹見逢紀許攸這麼說,當下點了點頭。
下方眾文武齊聲應諾,各自退去準備了。
魏郡鄴城乃是冀州刺史部的州治所在,現任冀州刺史韓馥本來為禦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刺史,袁紹到任渤海後,韓馥見人心歸附袁紹,忌恨袁紹得到眾人擁護,,害怕他用來對付自己,經常派從事在袁紹的門口把守,限製袁紹的行動。當下聽說袁紹準備響應曹操起兵,又有東郡太守橋瑁假作三公通過驛站發送文書給州郡,訴說董卓的罪惡,天子受到威逼,處境危險,踮著腳跟盼望義兵來消除國家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