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時代——近世時期3(3 / 3)

清初蜀繡出品多衣裙、被麵、枕套、帳幔、鞋帽等實用服飾品。花紋取材,由藝人們根據民間吉慶詞句或流行式樣,自行描繪繡製。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蘇繡構圖布局及運針設色方法。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繡畫較少,民間質樸喜慶氣息濃厚。

清道光時期,成都是生產蜀繡的中心。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繡花鋪,既繡又賣。此時的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

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品種有繡被、繡枕、繡衣、繡鞋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

在當時,成都的刺繡手工作坊在九龍巷、科甲巷一帶有八九十家。如三皇神會時的刺繡主分3類:穿貨,包括生產禮服、霞披、挽袖及其他實用品;行頭,主要是劇裝;燈彩,包括紅白喜事用的圍屏、采帳等。

清道光時期,還成立了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時間是1830年。這是一個由鋪主、領工和工人組成的刺繡業的專門行會。

行會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生產、銷售等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繡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彩帳和條屏等。

清代中後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至1904年清朝朝廷在成都成立四川勸工局,對蜀繡行業的生產、銷售進行管理。勸工局內設刺繡科,聘請名家設計繡稿,同時鑽研刺繡技法。

在勸工局時期,蜀繡業更加興盛,當時一批有特色的畫家,如劉子兼的山水、趙鶴琴的花鳥、楊建安的荷花、張致安的蟲魚等入繡。既提高了蜀繡的藝術欣賞性,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刺繡名家,如張洪興、王草廷、羅文勝、陳文勝等。

張洪興等名家繡製的動物四聯屏並獲巴拿馬賽會金質獎章。張洪興繡製的獅子滾繡球掛屏又獲得清王朝嘉獎,授予五品軍功,為蜀繡贏得很大聲譽。

勸工局時的蜀繡題材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繡稿,並繡製流行圖案,既有山水花鳥、博古、龍鳳、瓦文、古錢一類,又有民間傳說。

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吹簫引鳳、麒麟送子等,也有隱喻喜慶吉祥榮華富貴的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金玉滿堂、鳳穿牡丹等,十分豐富。

四川博物館藏有許多清代蜀繡作品,從中可以窺見清代蜀繡的工藝水平。

其中的《戲曲故事屏》,以藍緞為地,由4幅立軸組成。內容為戲曲故事。

所用針法很多,由齊針、纏針、戧針、鎖針、釘線繡、鋪針、錦上織花針等多種組合針法。旗幟、橋梁、竹筏用網繡或錦上織花針,樹葉用齊針,水波比較有特色,用纏針、戧針等。

另一件《盤金博古紋椅墊》,椅披墊為紅緞地,用盤金、釘繡繡法將圖案輪廓鑲藍色、紫色邊。

椅披圖案為博古、寶瓶、香爐、玉蘭、荷花、葡萄、佛手、金瓜等寓意“福壽綿長”。椅墊圖案為蝙蝠、石磬、芙蓉寓意“吉慶有福”。

寶瓶用網繡,石磬用盤金和釘線滾邊,芙蓉用盤金加留水路。針法組合得十分自然。

此外,四川博物館還藏有清代其他蜀繡作品,如白緞地《人物故事紋帳簷》、蜀繡綠地《人物故事紋帳簷》、紅緞地《百鳥朝鳳紋帳簷》、紅緞地《仕女書畫紋枕頂》、蜀繡白緞地《花卉紋枕頂》等。

這些作品,構圖層次分明,色彩典雅,針法細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是蜀繡典型的民間風格。

[旁注]

蠶叢 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

常璩 (約291年~361年),東晉時人。所著《華陽國誌》,旨在讚譽巴蜀文化悠遠,人才濟濟。因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而成為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是研究西南地區山川、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和現存最早的以“誌”為名的地方誌。

南詔 唐代時西洱河地區,居住著烏蠻,共分6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及蒙舍詔。當中蒙舍詔因地處南方,稱為南詔,為各部落中最強,家族姓蒙氏。

內廷 對外廷而言。明代內廷指由內臣,即太監組成的一個相對於文官外朝的完整對應機構,比如司禮監對應內閣。清代內廷指乾清門內,皇帝召見臣下,處理政務之所。軍機處,南書房等重要機構均設於此。

秦良玉 (1574年~1648年)。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諡曰“忠貞”。

四川勸工局 清代末年朝廷推行實業的省級機構。1904年設於成都舊皇城原寶川局舊址。試辦進行各項近代工藝製作的企業及近代福利事業,並向全省推廣。曾對當時蜀繡工藝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1907年設立通省勸業道,四川勸工局裁歸道署管轄。

[閱讀鏈接]

在我國古代史上,正式被當朝皇帝冊封為女將軍的,實際上隻有秦良玉一位。

1629年底,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

秦良玉聞訊,火速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奮勇出擊,在友軍配合下,收複永平、遵化等4座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為此,崇禎皇帝大加褒獎,許其穿特製的藍緞平金繡蟒袍。

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現藏於重慶博物館,此袍長1.71米,袖長0.96米。根據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86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