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苑栽培—古代園藝2
我國古代蔬菜園藝
蔬菜植物的範圍很廣,凡是一二年生及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其多汁產品器官作為副食品的,均可被列為蔬菜植物。有些木本植物、藻類和真菌等,也可作為蔬菜食用。
我國蔬菜栽培的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幾千年來在蔬菜栽培技術方麵積累有豐富的經驗。大田作物的一套傳統的精耕細作方法,有不少是首先在蔬菜栽培中創造出來的。
我國古代的蔬菜園藝,在南北朝及其以前,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北魏《齊民要術》中有15篇專門記述蔬菜栽培技術,介紹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栽培的30多種蔬菜,從選地到收獲、貯藏、加工作了較全麵的論述。
在土壤選擇與耕作方麵,古人在栽培蔬菜時十分注意土壤的選擇,一般均選用較肥沃的土壤。如種大頭芥要選擇“良地”,種香菜宜選用“黑軟青沙地”,種大蒜宜選“軟地”等。
菜地要求熟耕。如種香菜要3遍熟耕;種薑要多次熟耕,最好縱橫耕7遍等。耕菜地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比如當香菜連作時,如果前茬地肥沃而又不板結的話,就可不加耕翻,以節省勞力。
《齊民要術》中強調,分畦種菜可以合理地利用土地,菜的產量也高;便於澆水和田間操作,避免人足踐踏菜地。菜畦的大小一般是長兩米,寬一米。栽培韭菜的畦一定要做得深,因為韭菜每采收一次都要加糞。
蔬菜大都柔嫩多汁,生長期中耗水量較多,因此必須經常澆水。北方大都采用井灌。
蔬菜一般生長期較短,需肥量較大,菜地一定要施用基肥。基肥通常用大糞,或先於菜地播種綠豆,至適當的時候進行壓青,充作基肥。播種後還常施用蓋子糞,即在播種畢,隨即用腐熟的大糞對半和土,或純粹用熟糞覆蓋菜籽。
蔬菜生長期中要施追肥,尤其是分批采收的蔬菜,如葵、韭菜等,每次采收後都要“下水加糞”。
此外,播種前依蔬菜的種類不同進行不同的種子處理。對某些蔬菜的種子,如葵、香菜等,強調在播種前需予以曝曬,否則長出來的菜“疥而不肥”。
比如香菜的種子,播種前宜搓開,否則不易吸水,有礙萌發。方法是將種子布於堅實的地上用濕土拌和後,用腳搓,種子即可分成兩瓣。
再如蓮藕的種子蓮子,因其外皮是革質,播種前可應用機械損傷法,即先將蓮子的尖頭在瓦上磨薄,然後再播種。
栽培蔬菜除適時澆水、追肥外,還要及時中耕鋤草,這對於瓜類蔬菜尤為重要,因為“多鋤則饒子,不鋤則無實”。
早在西漢時,就已知道應用打叉、摘心等方法控製單株結實數,以培養大的果實。到南北朝時,進一步認識到甜瓜是雌雄異花植物,雌花都著生在側蔓上,栽培中應設法促生側蔓,以便多結果。
對於蔬菜病蟲害防治方法,《齊民要術》也提到一些。比如甜瓜,適當安排播種期以避免蟲害,在地中置放有骨髓的牛羊骨以誘殺害蟲等。
此外還提到治瓜“籠”的方法:用鹽處理甜瓜籽後再播種,以及在甜瓜的根際撒灰均可治瓜“籠”。不過“籠”究竟是指蟲害抑或病害尚待考。
蔬菜的采收標準因種類而異。葉菜類一般都是整株采收;或掐頭采收,留下根株發叉繼續生長。大蒜頭應在葉發黃時及時采收,否則易炸瓣。
西漢的文獻中已有窖藏芋的記載,隻是未提窖的具體築法。《齊民要術》中有較詳細的記載:農曆九十月間,選擇向陽處挖四五尺深的坑,將菜放入坑中,一層菜一層土,放至距離地麵一尺處。最上麵用穀草厚厚地覆蓋,此法相當於現在的埋藏法。
先秦文獻中已有各種鹽漬蔬菜的記載,到漢代時,《四民月令》中提到醬菜的加工。《齊民要術》總結以前的蔬菜加工方法,記載有鹽漬、糟藏、蜜藏等。
總之,南北朝及其以前時期,蔬菜的栽培技術已十分豐富而細致。南北朝以後,我國的蔬菜栽培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比如育苗移栽技術,元代,栽培瓜類、茄子、芋、萵苣、芥菜等都采用育苗移栽。元代已注意到瓜類和茄子是喜溫蔬菜,種子萌發要求較高的溫度,在氣溫尚低的農曆正月,必須設法創造一個溫度較高的環境進行催芽,才能使其萌芽。
當時係采用瓦盆或桶盛糞穢,待其發熱,將瓜類、茄子的種子插入,經常澆水,白天置於向陽處,夜裏置於灶邊等種子發芽後,種於肥沃的苗床中。適時用稀薄的糞土澆灌,並搭矮棚遮護。待瓜茄苗長到適當大小時,帶土移栽至本田。
這種方法相當於現在的冷床育苗,而利用糞穢發熱催芽,與現在利用溫床育苗的道理是一致的。可見當時已知道糞穢發酵能產生相當高的熱量,必須等發酵高峰過去後,才能用來給喜溫的蔬菜催芽。
清代後期,已把育苗移栽視為栽培某些蔬菜的必要措施。如:栽培結球甘藍,就必須進行育苗移栽才能確保包心。這時在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專營培養菜苗出售的菜農。
清代文獻中出現“苗地”這一名稱。當時對早春培育辣椒的苗地有嚴格的要求:苗地要選擇高燥肥沃之地,預先施以基肥,並精細整治。播種之後,苗地上要搭矮棚遮護雨雪,防寒保暖。幼苗出土後,遇天氣晴朗,白天應揭去棚頂,使幼苗見日光。
四川某些地方當時已創造出利用溫床培育瓜類和茄果類蔬菜的秧苗,名為“發熱堂子”。其法於立春、雨水間挖三四尺寬深的坑,填入甘薯藤、稻草、牛糞等,灑以人糞尿,上麵蓋四五寸厚的糞渣或沙土,即成為“堂子”。如此分期挖成四五個堂子,以備播種和逐步移栽秧苗。
到驚蟄後,將瓜類或茄果類蔬菜的種子用水泡漲後密播於最先挖的堂子中,覆以穀殼,再蓋以草薦。草薦是用幹枯的穀稈編織成的床墊。發芽後,天氣晴朗時,白天揭去草薦,夜晚及雨天仍用草薦蓋好。
待子葉展開後,按一定的株距行距每兩株相並,移至第二次挖的堂子中。經十餘日長出兩片真葉後,按一寸左右的株行距移至第三次挖的堂子中。如此經數次移栽,到天氣轉暖時,定植至本田。其時堂子中的甘薯藤、稻草、牛糞等已腐熟,可用來做肥料。
軟化栽培技術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蔬菜園藝。比如韭黃的生產,北宋時已出現,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首次記載了培養韭黃的方法:冬季,將韭根移至地窖中,用馬糞壅培,即可使其長一尺多高。並且正確地指出,由於不見風日,所以長出來的葉子黃嫩,因此名之為“韭黃”。
經過長期栽培後,人們對各種瓜類的結果習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到了清代,已知道針對其結果習性,對不同的瓜類采取不同的整蔓措施。如:葫蘆要摘心,瓠子不可摘心,甜瓜要打頂,黃瓜不打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