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工之業,素有官營的傳統,造船亦然。民間也造小船,至於大船可能涉及軍事者,民間若是製造則頗為官府所忌。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大壯舉土崩瓦解後,其全盛時期所積累的數量龐大的造船業者隻有一小部分能繼續留在官營造船機構,其餘大部分星散於民間,星散者大多轉行,但仍有部分由明轉暗、由公轉私,在公家控製力不及的地方傳下了製造寶船的技藝。
林國顯和東門慶此時所去的牛家浦,據說先祖一百多年前本為南直隸人氏,曾參與過下西洋寶船的設計製造,下西洋壯舉結束後官方造船業大麵積萎縮,牛家也在裁撤之列,在經過多年的流離後來到這閩廣交界之處,繁衍生息,半以打魚為生,半以造船為業。
雖然牛家浦有這樣的悠久傳統,不過由於百年來缺乏合適的外部環境,所以造船技藝實際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在最低穀的時期甚至舉族懂得造大船者不過十數人,而且都是靠著祖訓、守著造船圖譜默記空想,缺乏實際操作。直到數十年前東南海上貿易漸漸盤活,走私商人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牛家浦有了外部環境的刺激才又煥發了生機,不但祖傳圖譜上的學問重新激活,而且還從與回回商人、佛朗機人的交往中學到了海外的造船技藝,所以這時牛家浦的造船技術,已與他們一百多年前的祖先大大不同了。
林國顯和東門慶到達牛家浦時,江灣交界處隱隱傳來婦女的歌聲,一百多年下來,這歌聲早已全是閩南調子,不複江左之風了。有望風的船隻見到他們離塢來迎,林國顯說了秘語暗號,與來迎接的人接上了頭,東門慶在旁默記,一字不漏。
這次林國顯所乘是一艘開浪船,是中國式船隻的一個大類,開浪船船頭為尖形,勢能破浪,所以叫“開浪”,此類船一般吃水三四尺,四槳一櫓,內可容三五十人,不管風浪順逆都能行走,十分靈活。牛家浦的引客船就要領林國顯的開浪船進入內河,林國顯卻瞥見岸上兩艘即將下水的新船,指了指道:“待我近前看看。”他是牛家浦的老主顧了,在粵東勢力又大,對方不好拒絕,便任他近前觀看。
這時的東門慶,心裏也開始萌發起一團對船的火焰,正如剛剛入門的劍客開始有了對劍的狂熱一般。開浪船近岸時,他也隨著林國顯觀看那船,看得極為用心,這時的他比之剛出海時,看船的眼光又不一樣。
這兩艘大船式樣卻是中國式帆船中最著名的式樣之一大福船,其船高大如樓,可容上百人,船底尖,船麵闊,船頭昂而張,船尾高而聳。船尾在甲板之上設三層柁樓,柁樓的周圍都是護板,護板之外又設茅竹,堅立有如城牆。船的主體則分為四層,最下一層住不得人,隻是存放壓艙土石以防船體在海上飄忽。第二層是水手、士兵休息的地方,由甲板隔開,上下需靠梯子。第三層左右各護六門,中置水櫃--這是整艘船的生命線!廚房也設在這裏,前後又設水椗,用綜繩捆係,下椗起椗都在這一層用力。最上一層如露台,需從第三層攀梯而上,這一層的兩旁都設立了板翼,遇有戰事可以倚靠此板翼攻敵,敵船近前時發放矢石火炮,如從城牆上居高臨下拋下,威力極大。
林國顯隻看了一輪便嘖嘖讚歎,喝彩道:“好船!好船!”
東門慶更是目眩神馳,心道:“這兩艘船比之廣昌平號也不差,而且又新,要是我的可有多好!”
那邊牛家浦的人聽了林國顯的話後又是得意,又是擔心,得意的自然是因為自家造出的船得到這位大名鼎鼎的海上梟雄讚賞而倍感榮幸,但又擔心林國顯見船心喜,忙道:“這兩艘船是去年五峰船主定下的,眼看再過幾天就能下水了。”
林國顯聽了一笑,也不說什麼,道:“走,走。”
主客船隻這才逆流而上,進入了牛家浦,早有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在岸邊迎候,林國顯告訴東門慶道:“這便是牛家浦的當家牛公彙了。”
牛公彙的實際年紀其實也不比林國顯大,但此時拄著拐杖站在那裏,從姿勢到神情全是雍容肅靜之態,讓人一見就覺得他是個德高望重的長者。
沒等船隻停穩,林國顯邁腳一躍,跳上了岸,牛公彙笑道:“小尾老,你年紀也不小了,還這麼跳來跳去。”
林國顯嘿了一聲道:“我這碗飯不像你的,你坐著也當得族長,我要是坐著,就隻能伸長了脖子等著人來割了!”
牛公彙笑道:“那你可有想過洗腳穿靴,上岸養老?”
林國顯道:“我沒老可養,若是洗了腳穿了靴上了岸,那便是躺在棺材裏準備埋了。”
兩人說著一起大笑,兩手相執,便往牛家浦祠堂的方向走去,到了祠堂,分列而坐,牛公彙見東門慶緊挨著林國顯坐在他下手,心裏有些奇怪,問林國顯:“這位就是你的侄女婿吳平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