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光標給公眾上一堂“慈善”道德課(1 / 1)

陳光標給公眾上一堂“慈善”道德課

2013另類善人—陳光標提綱

不管怎樣,今天的陳光標遠勝於昔。當年的那個喜歡小紅花的男孩,今天已成為了中國的首善。那朵曾經用唾沫與鼻涕粘貼在臉上的小紅花已經變成了無數的獎章、獎杯與哈達。當年那個混跡於南京街頭穿著白大卦的“陳大夫”也變成了中國響當當的企業家、慈善家,並以他陳光標特有的“捐贈秀”在中國慈善領域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視覺風暴”。

從一度人們害怕露富,不敢承認自己是“富人”,到陳光標主動“顯富”,高調捐贈,甚至有些誇張的“表演”方式,這中間折射出許多的社會原因。一些人富了,由於種種原因而不敢“放膽”捐助,既說明了我們製度方麵存在的缺失,也從側麵印證了陳光標的這種“大膽”行為,讓一些人不可理喻的原因。

慈善仍是義舉,是社會秩序良性循環的一個體現。在西方,將來源於民眾的財富歸還於民眾,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在中國,捐贈似乎成了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人們甚至擔心,自己的捐款會不會落於某些機構或官員的腰包,善款最終鋪陳了一張腐敗的溫床。

陳光標以他的特立獨行,為公眾上演了一堂有關“慈善”的道德課,無論高調與否,無論真假無罷,他將自己辛辛苦苦賺得的真金白銀清清白白的“送還”給了大眾,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至於其他細枝節末的問題,人們盡可一笑了之。從另一個側麵來看,人們如此苛求他們心目中的大善人,也是希望這個來之不易光輝的形象不被汙損、不被埋沒,讓他更純粹一些,更完美一些罷了。

無論人們怎樣去理解陳光標的這種“捐贈秀”,但這必竟是真金白銀的付出。盡管一度有許多媒體質疑他的捐贈數額隱有水分,但我更認為這是一個喜歡“小紅花”的男孩子一種不自覺的自我炫耀與彰顯。

如果個別數字有些誇大失真,大可當作是他一時忘形記混了。

(來源:《中國商人》)

結語:陳光標為公眾上演了一堂有關“慈善”的道德課,無論高調與否,真假也罷,他將自己賺得的真金白銀“送還”給了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