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裏,用粗石棍來搗。用這種方法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
魯班想找一種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製成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製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後,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麵,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製成一起一伏的磨齒。
上扇有磨眼,磨麵的時候,穀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麵粉。許多農村現在還在用石磨磨麵。
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據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在距今4000年左右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時代發明了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麵,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它係由三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牢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魯班曾對古代的鎖進行了重大改進。鎖在周穆王時已有簡單的鎖鑰,形狀如魚,構造比較簡單,安全性比較差。經過魯班改進後,其形狀、結構均有較大變化,鎖的機關設在裏麵,外表不露痕跡,隻有借助配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和實用性,能夠代替人的看守。
魯班曾用竹子做成一隻木鳥,能夠借助風力飛上高空,長久不落地、在當時引起很大震動。
還有一種傳說,魯班曾製成機動的木馬車,這輛木馬車由木人駕駛,裝有各種機關,能夠在路上自動行走,直至漢代還在流傳。
魯班還製作了一種稱之為“機封”的裝置,可以用機械的方法進行下葬,具有很高的技巧,人們對此很佩服。由於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實施。
《述異記》上說,魯班曾在石頭上刻製出“九州圖”,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
傳說有一次,魯班雕刻一隻鳳凰,當他還沒有雕成時,就有人看了譏笑他,說他刻的鳳凰一點都不像,腦袋不像腦袋,身體不像身體。
魯班聽了非常生氣,但並沒有灰心喪氣和停止工作,他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他人的諷刺。因此他更加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後終於將鳳凰刻成。
魯班刻出的鳳凰栩栩如生,非常逼真,贏得了眾人的讚譽,那些曾經譏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刻苦精神。他也曾製作了安裝門環的底座,深受人們的歡迎。
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傘就是由她發明的。她看到魯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子,經常是風吹、雨淋、日曬,沒有什麼東西遮擋,很是辛苦。於是她決心幫助他們解決這一問題。
經過開動腦筋,反複試驗,魯班的妻子終於做成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這樣不論走到那裏,也不論是刮風下雨,都不會受到風吹雨淋了。直至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關於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和傳說還有很多很多,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這些傳說和故事雖然不一定全部真實,卻表達了人們對魯班的敬仰和懷念,歌頌了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魯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屬於全中國人民的一張獨特的曆史文化名片。他永遠留駐在我們的心田,永遠是人民的“魯班爺”!
[旁注]
工匠 有工藝專長的匠人。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如木匠、石匠和鐵匠等。
鋸齒 鋸條上的尖齒或形狀或排列如鋸齒的動物牙齒或機器的齒。魯班發現某些植物的葉子邊緣呈一定波浪狀且非常鋒利,於是發明了鋸子。現在有好多木匠仍然在使用鋸子,在鋸條的邊緣就是模仿植物葉子邊緣的齒,故有鋸齒之說。
魯班尺 又稱“角尺”。建造房屋時所用的測量工具,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長約43厘米,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後經風水界加入8個字,以丈量房屋吉凶,並呼之為“門公尺”。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
龍山文化 泛指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述異記》 古代小說集,總共有兩種不同內容的版本。一是南朝齊國的祖衝之撰。所記多是鬼異之事;二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任昉編寫撰,兩卷。書中有許多材料見於其他古籍。所記多為異聞瑣事,與《博物誌》近似,故事性較差。
周穆王 名姬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於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又名《周王傳》、《周王遊行記》,記周穆王駕八駿馬西征之事。
[閱讀鏈接]
魯班對徒弟知冷知熱,家長都願把孩子托付給他。他怕徒弟們想家,就想了個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課餘時間讓徒弟們滿山遍野各自尋找長得跟自己老娘形象差不多的婆婆石,像照片一樣,擺放在各自的床頭上。
時間一長,徒弟們就覺得老娘在自己的身旁,也就都安下心來了。學徒期滿臨下山的時候,問題來了,誰也舍不得把“老娘”留在山上,於是都背到山下,安放在門前或村頭,拜稱婆婆石為“幹娘”。
華夏民族“認幹娘”的習俗,就是這樣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