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績效管理模式
財務管理
作者:彭秋蓮
摘要:基於財政部、教育部聯合發文要求切實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政策背景和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的現實背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機製改革勢在必行,必須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績效管理模式。沙洋縣從預算和監管入手,規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實行“校財局管”模式,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績效管理,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提供了成功經驗並起到了示範作用,值得借鑒。
關鍵詞:農村 義務教育 經費管理 績效
一、研究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緊急通知》(財教[2012]425號)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近年來,為促進義務教育發展,國家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等一係列重大舉措,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據全國教育經費統計,2012年我國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然而,在義務教育得到財力保障的同時,對義務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規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充分發揮資金績效,也就成為了當前教育經費管理中突出而亟需解決的問題。
2012年11月26日,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緊急通知》(財教[2012]425號),一是要求各級財政和教育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管理好義務教育經費作為當前和今後的一項重大工作任務,抓實抓好;二是科學合理安排經費、嚴格學校經費管理,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使用安全、規範和有效;三是明確管理責任,建立獎懲機製。財教[2012]425號文件的出台,為各地財政和教育部門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提供了製度性、綱領性指導意見,但是具體如何操作,需要各地認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經費管理模式,實現義務教育經費的預期績效。
(二)現實背景
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加,教育經費管理工作的難度也相應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凸顯,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麵問題:一是一些地方虛報學生人數套取財政資金,有的甚至人為調賬,多報債務;二是擠占、挪用教育經費時有發生;三是部分地方教育經費預算隻做到縣教育部門,學校沒有單獨編製預算;四是學校支出科目不統一,報表不統一,記賬不規範;五是絕大多數農村學校財務基礎薄弱,沒有會計報表,沒有會計檔案,“包包賬”、“流水賬”、“紙煙盒賬”等不規範的原始單據普遍存在;六是部分學校核算不真實,多列支出,少計收入,甚至偽造假合同、假依據、假基建專賬和假會計憑證等;七是有的學校嚴重違背《會計法》有關規定,財務人員既做會計,又兼出納。
由於存在上述問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資產、債務、收支等數據不真實、難以提供真實依據,也難以堵住虛報冒領等種種漏洞。究其成因,既有思想認識不足方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數地方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尚未實行事前(預算)、事中(執行)、事後(考核)全過程管理,繼而管理不到位、執行不嚴格、追蹤問效不力,最終資金使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績效管理模式。
二、“校財局管”:沙洋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績效管理模式
2012年12月筆者在湖北沙洋縣進行了調研,沙洋縣全麵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校財局管”模式,實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構建了安全、規範、高效的義務教育經費運行機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006年秋季,沙洋縣被國家確定為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試點縣。沙洋縣組織人員經過認真調研和分析,大刀闊斧,積極探索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創新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模式。
(一)製度保障
沙洋縣為規範農村中小學經費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一係列管理製度,從財務管理、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支付、國有資產管理、資金管理、信息網絡管理、監督問責等各製度層麵出台了相關規定,這些製度體現了績效管理理念,提出了績效管理要求,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校財局管”改革予以製度保障。
2006年9月,出台了《關於實施中小學經費預算管理的意見》,在全縣實施中小學經費預算管理,農村中小學啟用新機製財務核算管理係統,實現學校、教育、財政主管部門“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絡管理。